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靠“饥饿游戏”扶贫 需理性看待
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在世界粮食日和首个国家扶贫日期间开展“饥饿24小时全民公益活动”,倡导有条件的人在今晚到明晚8点切身体验饥饿,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该活动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不少网友表示要参与,一些网友则担心饿一整天是否会影响身体健康,有网友则对挨饿是否有助于扶贫产生了疑问。(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
与“地球一小时”和“冰桶挑战”等公益性活动一样,主办方希冀以“饥饿24小时”的切身体验,唤起民众对贫困饥饿人群的同情与关注。但对靠“饥饿游戏”促进“扶贫”的实际效果,确需理性看待,不必过度夸大或奢望。
“饥饿24小时”,初衷在于人们饱尝“食不果腹”的痛苦与不适,从而产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角色体验效应。但这种由人为刻意制造的“饥饿”状态,毕竟只是一种“有饭不让吃”的逢场作戏。要达到由“模拟场景”激发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还需参与者走出“游戏”认知,切实做到“假戏真做”。否则,就只能沦为一场“游戏”与“逗你玩”。
从体验“饥饿感”到付诸扶贫行动,中间还需唤起人们同情弱者的爱心善意和扶危济困的责任担当。这不仅需舆论宣传、政府引领和环境助推,还需公平便捷、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要真实地感知“饥饿”,不是只在粮食日和扶贫日的“有饭不吃”,而应是走进贫困地区的零距离考察和耳闻目睹;营造扶贫济困的时代风尚,更需慈善意识的务实提升和操作层面的机制完善。
质疑“饥饿游戏”的“扶贫”效果,并非是对这场公益活动的动机与可行性的否定,而是对确保体验效果的分析与提醒,亦或是助推对慈善事业和扶贫工作的再审视。理解善意、酌力参与、不走过场、拓展效力,应该是人们正确对待这场“饥饿游戏”的理性态度。(张玉胜)
编辑:曾珂
关键词:饥饿24小时全民公益活动 饥饿游戏 中国扶贫基金会


翰墨迎新春
手写春联惹人爱
农民工专列 温暖回家路
欢庆社火年味浓
平昌冬奥会主火炬点燃
带福回家
2018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全面开启
土耳其总统表示将扩大在叙军事行动范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