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论文超市”兴隆 咋整?
李华(化名)是西部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业余时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论文中介代理。“现在买卖论文比起5年前,无论操作程序还是提供的服务,都进入到更高阶段。”李华说,在论文买卖QQ群里,已经通过编辑部审核的论文就像放在超市里的商品一样任人挑选,这种论文一般售价在2万至5万元之间。(10月20日《经济参考报》)
论文仿佛成了超市的商品,可以随便挑选购买,堪称华夏一大奇观。而据报道,早在2009年,我国论文买卖的规模就达10亿元。目前,论文买卖从写作到中介到期刊发表,已经形成一条彼此心照不宣的利益链,更令人吃惊。
职称评定需要论文,要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也得有论文,于是在监管缺失的环境下,论文买卖方兴未艾,一片繁荣盛景,学术氛围完全被浮躁、欺诈取代。
在国内,不管是职称评定还是学位获得,专家们评审的方式都集中在论文是否发表、发表了多少篇、期刊档次如何等,而对于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却没人去管,更没人就论文的创作过程与作者进行一场对话。国外对于一个人学术能力的评价也看论文,但人家重点是看论文本身的质量而非发表与否,并且有多人共同阅读、研讨论文,最后公平公正地给出一个较科学的评价。假设我们也借鉴一下国外的做法,不看论文是否发表而看论文本身的质量,并且在评价论文时,力求作者对于论文出炉的具体细节与脉络,给出一个令人可信的答案,那么,依靠买论文来蒙混过关的人,必然会大大减少。
有人可能会担心,在目前人情关系太浓的语境之下,如果只看论文本身的质量而不看是否发表,会不会给参评的专家提供权力寻租的机会?这就需要出台严密、细致、苛刻的制度来防范。比如,只要出现一次权力寻租的情况,就永远剥夺该专家评审的资格,并伴以降级或降职使用的处罚。
就目前而言,取消职称评定还不现实,而取消论文在职称、学位评审中所占的地位更不现实。但是,只要评审团不看论文真实的质量,并且不在答辩过程中了解论文产生的真实过程,那么,就很难消除“论文超市”的产生,也很难抑制论文买卖的乱象蔓延。
编辑:曾珂
关键词:论文超市 论文成了超市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