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推行分级诊疗要补齐人才短板
原标题:推行分级诊疗要补齐人才短板
基层医疗机构房子变漂亮了,医疗仪器也添置了,之所以对患者的吸引力仍然不足,核心原因还是人才
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此种尴尬现象今后在浙江或将有所改变。从10月底开始,浙江将分批启动全省分级诊疗试点。按照要求,淳安县、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等8个纳入试点的县(市、区)居民在看病就诊时,须先到当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到明年3月,将会有24个县(市、区)参与试点。浙江分级诊疗将通过医保差别化支付、设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转诊程序等手段引导、推动(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几乎所有的地方医改方案中,都会有关于分级诊疗的论述。比如不久前推出的北京医改方案,同样提出“大型医院诊疗将逐步大幅度压缩普通门诊,主要看的是急难重症病人”。但是,说归说,做归做,真正将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到位的,似乎还没有。浙江专门针对分级诊疗出台文件并分批试点,能否尝试走出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值得期待。
事实上,“小病不出社区、不出乡镇”,一直被看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可真实的情况却是,患者但凡有个头疼脑热都上大医院,以至于“全国人民上协和”。为什么?因为基层医院与大医院,医疗器械和就医环境没法比,医生素质和诊疗水平没法比,冰冷的脸和漠然的眼却大同小异,医保报销的比例也差不多。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国家之所以能真正做到分级诊疗,一方面因为国外的大医院里根本没有普通门诊,住院病人必须从社区医院转来;另一方面更因为国外的社区医院硬件软件确实好,以至于每个居民在社区医院里都拥有“自己的医生”。
医改这么多年来,一个看得见的改变是,很多地方加强了对基层医疗的硬件投入。基层医疗机构房子变漂亮了,医疗仪器也添置了,之所以对患者的吸引力仍然不足,核心原因还是人才。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广东省投入5.67亿元为基层乡镇卫生院买了自动生化仪等5种仪器,可是一些地方机器到位了,却没有人会用。若无人才,再过几年,耗费5.67亿元买的机器很可能将成为一堆废铁。显然,眼下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医疗机构所匮乏的,既是硬件的更是软件的——硬件要标准化改造,软件则需要人才。
一边通过医保差别化支付、设定不同诊疗价格等方式引导分级诊疗,一边通过制定不在基层首诊大医院不接收等办法推动分级诊疗——这些是非常必要的制度安排。但是,要让病人更多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仅病人要下去,医生更要下去。不仅要加强对基层医疗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医生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更要分流出大医院里的大部分医生去往基层,开放医生多点执业也要重点与基层医疗机构对接。
除此之外,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基层医院,也应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建立完备的制度。基层医院需要满足的不只是低层次的医疗需求,更应着重建立健全辖区居民的医疗健康档案,详细了解并持续关注每个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致力于让人人都能在基层医院里拥有“自己的医生”,让“我的医生”成为国民日常用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更多需要的不是对剥夺患者就医选择权的强制,而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让基层就医成为理性并且自愿的选择。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分级诊疗 人才短板 医保差别化支付


翰墨迎新春
手写春联惹人爱
农民工专列 温暖回家路
欢庆社火年味浓
平昌冬奥会主火炬点燃
带福回家
2018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全面开启
土耳其总统表示将扩大在叙军事行动范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