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将来谁给孩子们看病?
——大连市多位政协委员呼吁:采取有力措施 破解“儿科医生荒”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大连市公开招聘儿科医生,出现“零报考”。与此同时,大连市儿童医院一年内共有40多名儿科医护人员辞职。
9月12日,大连市政协召开的“构建良好就医从医环境,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专题协商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大连市儿童医院内三科病房主任刘伶呼吁高度关注儿童医院建设,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儿科医生大量流失,委员们无不担忧:长此下去,将来谁给孩子们看病?
儿科医疗从业人员奇缺
按照国际标准划分,0到18岁被界定为儿童。在我国,属于儿童的共有3.4亿人。刘伶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每千名儿童对应的儿科医生数约为0.26,一个儿科医生要对应近4000名儿童。而在德国和美国,这一数字分别是300人和400人。
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的大连市儿童医院,现有床位400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担负着大连市及辽南地区18岁以下170万儿童的医疗、康复、预防和保健任务。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学科齐全、拥有大量专业人才和先进医疗设备的综合性儿童医院,也越来越不堪重负。
据统计,大连市儿童医院2014年上半年日均出诊医生30人左右、门诊量约为3700人,每名医生日均门诊量超过120人。而“大夜班”医生最多人均收治200名小患者,这意味着一个医生以4.8分钟看一名患者的节奏,不间断地持续工作16个小时,在4.8分钟之内,医生要对每一个患者完成问病史、查身体、开检查检验单、开药、讲解用药方法、叮嘱护理注意事项等一整套程序,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这种超极限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别说女医生,连男医生都抗不住。”刘伶常年工作在儿科一线,亲眼目睹了医护人员的疲惫和患者家属的焦虑。在她看来,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儿科医生短缺。
“儿科医生荒”事出有因
“一个患儿带来的工作量相当于2个内科成人病人。”大连市政协委员马全英曾担任大连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说,儿科常被称为“哑科”,很大程度上要靠医生的医术和临床经验诊病,诊疗难度高、执业风险大、缺乏安全感等因素致使很多医务人员不愿从事儿科工作,已培养成熟的从业人员特别是护士也都纷纷“逃离”儿科。
此外,与繁重的工作相比,儿科医生的薪酬较其他成人医学专业明显偏低。从调查结果看,儿科各类职称人员均对当前的薪酬感到不满意,认为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量以及执业压力并不相符。座谈会上,大连市副市长卢林印证了这一说法。他给出的数据是:儿童医院医务人员的年平均工资是7.3万,而全行业的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
由于儿科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招聘人员与引进人才均受到严重影响。大连市卫生事业单位招聘,每年都因儿科生源不足而缩减或取消岗位。今年年初,大连市妇儿医疗中心公开招聘中,在同一岗位招聘人数与应聘人数已达1:2甚至1:1的情况下,儿科医生等岗位却出现“零报考”。妇幼保健院招聘的新生儿医师等岗位,亦因报名人数未达到差额录取比例而取消或缩减。大连市儿童医院2013年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入编制的27名医生有9人未报到,报到的18名医生中,有3人工作不足一个月即辞职。
马全英认为,导致“儿科医生荒”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医学院校取消了儿科专业。教育部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全国儿科医生缺口目前已经超过了20万,而近15年来,全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
其次,家长要求高,医生压力过大。在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的当下,儿科成为医疗纠纷的高发区。一个孩子生病,通常会有2至6个亲属同时在医院里陪护,同样的门诊量比综合医院人流量大2-3倍,加之医护期望值普遍较高,医务人员在重压下超负荷工作。
第三,儿科是大门诊、小病房。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收费项目少,服务价格低廉,经营成本高。以大连市儿童医院为例,诊疗人次、出院人数较多,而医疗收入、次均费用与综合性大医院相差较大,医务人员在高付出的同时难以得到合理报酬。
以政策“洼地效应”聚集儿科人才
按照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07年的推断,新中国成立后第四次人口出生小高峰已经到来,这势必加剧医护人员的短缺,对儿科医疗的要求也更加紧迫。一面是社会对儿科医生需求不断增大,一面是儿科医护人员大量流失。座谈会上,委员们认为,眼下破解“儿科医生荒”,还要依靠政策“救急”。
刘伶呼吁高校恢复本科制儿科医生培养机制,尽快开设儿科本科专业,以稳定和增加基层医院儿科医生来源。同时,缩短儿科住院医生的培训时间,将原先的两年时间修改为3至6个月,并改革现有体制机制,允许儿科医生多点执业,提高儿科医生的积极性。
马全英建议政府在儿科人员编制、薪酬、定向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切实维护儿科公益性。具体包括:增加编制,对市儿童医院、市妇儿医疗中心儿童部全体人员以及其他局直医院儿科医生的编制全部予以解决,同时明确规定一般工作人员、高级人才服务期,规定期限内不得调离;提高薪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儿科人员薪酬待遇,并实现在编人员与临时聘用人员同工同酬;定向培养,委托医学院校从七年制本硕连读或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定向培养儿科医生,专业按照儿科设置,毕业后授予儿科学硕士学位,并全部安排到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儿科工作;引进人才,按照相关规定,采取“柔性”方式引进优秀临床儿科实用型人才,由政府从快速提升医疗软实力专项资金中列支进行补贴,补贴标准按上限执行。
编辑:付鹏
关键词:大连市政协 委员 专题协商座谈会 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