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中国食客吃“越南猴”的丑陋心态
10月23日,云南普洱市江城县,中越边境3号界碑处,当地赶集的日子,被屠杀烤黄的整只猴子、案板上剁开的动物大腿、翅膀及餐馆门口铁笼中圈禁嗷嗷叫的猴子、活禽等,和餐桌上食客的盘中餐形成一副残忍画面。这里本是为边民设立的贸易通道,然而澎湃新闻实地调查发现,此地竟成为了非法盗卖和食用野生动物的集散地,猕猴、麂子、白鹇、果子狸、豪猪、豺狗、熊、竹鼠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或濒危物种,在此成为各路食客的盘中餐。(10月26日澎湃新闻网)
据称,中越通道集市上的野生动物大多来自越南。这一说法得到当地人证实,“这些动物都是从越南来的,不是中国的,因为中国早就没有了,”当地人布甲说。如此看来,国内蜂涌而至的食客,吃的野生动物诸如猴子、麂子类,还真的是“越南猴”和“越南麂子”了,中国食客“不远千里”来到中越边境吃“越南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胸”?越南人不吃猴子,中国人“帮助”越南人吃,这又什么样的“国际情怀”?在笔者看来,主要还是一个义无所顾的尝鲜心态。在中国“吃什么”、“怎么吃”,不仅大有讲究,也事实上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五花八门”让老外们眼馋乃至不可思议的“舌尖上的中国”反映出来的是中国食材,正是国人将“吃”吃出了极致,“吃”出了让世界瞠目的效果的标志。
在部分国人心中,“吃饱”早已不是考虑的问题,“吃什么新鲜刺激”才是他们的追求。“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无一不能吃,无一不入口。多数食客,唯一的追求的目标,也不是吃的多、吃的贵,而是“吃没吃过”。一生中,好吃的食客,如果不吃几只猴子、几支熊掌、吃几口鳄鱼,那就不好意思说自己“会吃”。在国内食客的饕餮大口之下,一些国内野味早已“吃净”,多年来一些珍稀动物日益稀少,食客和猎捕者为一已之欲猖狂盗猎,无一不是围绕“吃”之一字。在这样的“无什么不吃”、没有什么不敢吃、越珍稀越吃的心态之下,有什么样的底线呢?哪里管他国内的还是“跨境的动物”,是越南的、还是缅甸的呢?就如日前媒体报道美国鲤鱼成灾、德国大闸蟹泛滥成灾,一些国人“羡慕的”恨不得“组团”去大吃一样,正是一种“无所不吃”的疯狂。
所以,国内食客云集普洱市江城县,蜂涌到中越边境吃野味,是国内具有特色的“食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多年来延续的、丑陋的国内食文化的折射,更是直接导致野生动物保护乏力、导致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最重要原因。“无买卖,无杀戮”,多少野生动物是因为食客们的口腹之欲而葬生到猎人的枪下的。我国近些年来日益注重野生动物保护,国家也颁布了诸多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但从“中越边境吃野味”事件上,我们看到的是仍然是保护力度的严重不足,执法者的失职。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一带有“跨境交易和食用性质”的残害野生动物行为,最终会引起国际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直接给国家形象抹黑。
笔者看来,“专吃珍稀品种”的丑陋食风该痛改了,“吃货”们该清醒清醒了。应该意识到自己吃的“每一碗野味汤”、“每一块野味肉”,背后是野生动物的灾难,是一个个野生动物被残忍杀害的“死亡”和“灭种”。追求优越的生活品质,这没什么不好,请那些以“吃野味”为荣的食客们“口下留情”,为广大“越南猴”、“越南狸”等等野生动物,多留一条活路。为此,除了宣传和劝诫之外,法律保护的更应该跟进,建议尽快将“食用野味行为”入刑,以“刑法”管约“食野味者的”饕餮大口。
编辑:曾珂
关键词:越南猴 中国食客吃“越南猴”


翰墨迎新春
手写春联惹人爱
农民工专列 温暖回家路
欢庆社火年味浓
平昌冬奥会主火炬点燃
带福回家
2018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全面开启
土耳其总统表示将扩大在叙军事行动范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