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激活献血动力 当求解社会信任

2014年11月07日 14:58 | 作者:堂吉伟德 |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分享到: 

  记者昨日获悉,《深圳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日前经深圳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条例》是深圳时隔20年之后,从法律层面对无偿献血条例进行全面的修订,自明年1月1日起将正式施行。《条例》提出,无偿献血者所献血液经检验合格的,其本人临床用血可终生无限量优先使用、免交临床用血费用。无偿献血者所献血液经检验不合格的,其本人临床用血时可免交其无偿献血的等量血液的临床用血费用。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子女、父母临床用血时可合计免交其无偿献血的等量血液的临床用血费用。(11月5日《新快报》)

  时下,献血和用血已经成为检验社会道德的一张试纸,献血量和用血量严重不对称,献血过少而用血过多,供不应求就会导致血荒。为了激活社会公众献血,很多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道德激励”措施,比如前不久,浙江省浦江县的一条献血优惠政策引起外界热议:浦江户籍的中考学生,如果其直系亲属献血达到8000毫升的, 中考将获得3分加分。南通市卫生局和市献血办规定,该市市直12家二级以上医院门诊挂号和收费处,将统一标注“无偿献血者优先”字样,允许献血者凭《无偿献血证》免排队,直接到窗口挂号缴费。可以说,各地在献血的优惠政策上,没有最优只有更优,然而实际效果如何,现实已经说明了一切。只是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做法,既违背了社会公平,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公众无偿献血热情不高,虽然有认识不足、宣传不够等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机制不顺畅、不科学,责权利不对等导致的信任荒。一份来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报告就称,血荒反映信任荒,83.8%的人担心献血被用来牟利。一方面,僵化的运行机制使得无偿用血成为“无以承受之重”,按照现有的程序,患者若根免费用血,需要先在医院交付血费,然后到医院开证明,再找经治医生签字,最后还得拿上自己的身份证、病历、手术通知、无偿献血证等到卫生局盖章,最后到血站办理退款。再加上异地不能直报,烦琐的程序让人望而却步,即便无偿也变成了有偿。

  另一方面,血液管理的不透明,使得血液使用由无偿变成了有偿,让人无法知道自己的血液究竟有无发挥爱心的作用。虽然收取一定的费用属于保管等开支,然而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无偿,则很难激活公众信任。同时,在献血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过度的激励机制反倒会透支原本枯竭的血源。现实中,很多人虽然可以享受免费用血的待遇,然而因为要排队,要等候,“自己找血”的悲情便由然而生,很多时候,病人躺在病床上却做不了手术,无血可用的情况下,病人只能自己搞定手术备血。所以,真正的激励措施,不仅是要告诉献血者你献血后可以享受什么,而是告诉他如何让这种权利和福利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这就要求在机制上,要公开、透明,不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要完全取得公众的信任,如此即便没有道德激励措施的加码,公众也会撸起袖管走进献血点。

  按照《献血法》的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在需要输血时可以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的3倍的血液。可以说,这已是很大的激励措施,如果能让之得到保障和落实,足以激活献血热情。虽然道德并无天然性和奉献精神,然而利他和利己无法完全割裂。在国外,无偿献血也会有相应的激励政策,然而却相当有限并显得有些“小气”, 像美国,无偿献血后,还能免费看演唱会,却无“就医不排队”、“入学不选号”、“分房不排位”等有损公平正义的走偏。激活献血动力血当求解社会信任,透明的机制、无偿的供给、简化的程序、高效的服务,给予献血者看得见的公信,才是最终的出路。

编辑:曾珂

关键词:无偿献血 激活献血动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