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新曙光新曙光
李德生发现“郭兴福教学法”
郭兴福(左)和战士们在研究新教学方法
以郭兴福名字命名的“郭兴福教学法”,在人民军队军事训练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郭兴福教学法”的精髓不仅适用于当时的军事训练,在今天信息化条件下加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中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郭兴福教学法”的诞生和推广过程中,时任南京军区第12军军长的李德生起了很大作用。
选择2连作为“试验田”
1960年底,担任南京军区第12军军长的李德生,到12军连队蹲点。在这里,他不但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同战士一起到野外作业,进行具体指导,把中央军委的方针原则同射击训练结合起来。
全军的射击训练胜利结束后,怎样在战术训练中贯彻军委的一系列方针呢?12军军党委决定把军的“试验田”———郭兴福所在的2连立即调到野外,由李德生亲自主持,采取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的办法,在2连进行试验。
当天,李德生等军领导冒着倾盆大雨赶到了2连。来到2连后,李德生和副军长谭友夫“跟班作业”,其他干部都换上了中尉、少尉、上士、中士和兵的军衔,到排里、班里工作。李德生向指战员说:“现在的条件的确和过去不同了。战士都是义务兵,没有实战经验。但是,他们人多智广,打起仗来,他们在第一线,这就使他们非常关心技术的高低、战术的好坏。只要领导上指出方向,加以引导,他们就能从实际出发,提出许多好意见,创造许多好经验……只要我们练兵中也走群众路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练兵中也走群众路线”的指示,极大地推动了2连的军事民主。在李德生的指导下,郭兴福开始改变过去的练兵方法,迈开了革新的第一步,开始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训练战士。不过,要这样练兵,郭兴福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副军长谭友夫在连里跟班作业,在教学上为他作出了样子。有一次,郭兴福带领战士们练习单兵动作,正遇上倾盆大雨,而谭友夫带头爬到泥水里,给战士做示范动作,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到把战士教会,并让战士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李德生、谭友夫指导郭兴福和战士们一边演练,一边研究,一边改进。当时,天公不作美,接连下了8天大雨,李德生、谭友夫指导郭兴福他们整整在野外训练了8天。
发现郭兴福是棵“苗子”
1961年5月下旬,第12军营以上干部参加的训练会议开始了。这次会议开得很特别,军的领导同志没有出来讲话,而是全副武装的几个班上场,进行实际训练。李德生等军首长已经发了通知:这就是他们的报告发言。
一个班又一个班演练完了,轮到郭兴福和他带的班上场了,他们的训练特别引人注意。郭兴福一边讲,一边示范,一边发动战士训练。实际训练完了后,全体到会人员都认为,各班都有优点缺点。但是郭兴福的方法,是比较好的一个。
李德生等军领导肯定了郭兴福是一棵“苗子”后,又做了大量工作,加以培养。郭兴福随即被赋予新的任务———集中精力进行军事训练中最基本的单兵战术训练改革。这会儿,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智囊团”,军里抽调了4个参谋帮助郭兴福进行训练教学,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他们都进行认真研究推敲,并写出教学笔记,整理出来,以便在军里推广。
李德生分工谭友夫跟在郭兴福后面,手把手地具体指导2连训练。见郭兴福不会做,马上接过枪,卧倒地上演示起来,甚至连做十几遍。
最初,郭兴福对于教战士在拼刺刀时怎样体现思想,不很明确。军司令部参谋宋文皋当过战士和排、连长,同敌人拼过刺刀,李德生就指定他帮助郭兴福。宋文皋结合实战,给郭兴福边做边讲。他端起枪来,挺起胸膛,瞪起虎眼,杀气腾腾,像猛虎出山一样扑向“敌人”。他结合这个动作,说:“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得对敌人要狠。这个‘狠’字就是要体现在精神状态上,体现在子弹头上,体现在刺刀尖上。”
“郭兴福教学法”诞生
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浓缩集体智慧的“郭兴福教学法”诞生了。
1961年7月间,李德生特别找来了十几位新战士、十几位老战士、十几位连排长,一起验收新教学方法。
“在一段几十米的高地上,正进行着一场惊险的‘战斗’。只见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战士,一跃而起,向敌阵前沿冲去,他们又射击、又投弹,杀声震荡山谷,明晃晃的刺刀,向敌人刺去。他们跃入战壕,拼杀着从左右来的‘敌人’,刺刀坏了就用铁锨砍。‘敌人’溃退了,他们又立即向纵深追去……”
这些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斗表演是在眨眼之间做完的,从发起冲锋到消灭敌人只用了十几秒钟。个个战士都像久经战火考验的老战士一样,对瞬息万变的情况,应付自如。而在几年前,他们还是普通的群众、学校的学生,现
在却成了雄赳赳的解放军战士。
“让广大官兵去检验它、推敲它”
验收合格,李德生便考虑怎样把“郭兴福教学法”广泛地运用到训练中去。他认为:郭兴福的教学方法,既然是从广大官兵中涌现出来的,就仍然应当回到官兵中去,回到基层干部、战士中去,让它和广大官兵直接见面。这样,官兵易学易懂易用,郭兴福也能到风雨中闯一闯,炼一炼。他最后拍板,采用这样一个新做法:“让‘郭兴福教学法’到各师各团的连队去,让广大官兵去检验它、推敲它。如果站不住,那就推倒它,这时就会有更好的出来代替它。把‘郭兴福教学法’放到官兵智慧的海洋里去检验,达到充实、丰富、发展、提高的目的。”
于是,第12军决定,首先在第34师内去闯去炼。同时指定各团组织一个干部班试用“郭兴福教学法”,看看行不行。李德生、谭友夫跟着郭兴福,召开干部、战士座谈会,收集反映,听取意见,指导改进。结果,“郭兴福教学法”无论到哪里表演,都立即获得种种好评。不论是富有实战经验的领导干部,还是缺乏实战经验的基层连队干部、战士,都是连声称赞。
广大官兵看了表演后,一致认为它不单是一堂军事课,还是一堂政治课。也有人不服气,认为是排练好的,老一套。但跟着看了十几次,同样的课目,根据不同的地形、情况,“表演”是场场不同,这才服了。郭兴福走到哪里,立即出现一个新的训练高潮。
郭兴福在表演过程中非常重视和在场观摩战友之间的互动。比如,郭兴福带领2连到某师表演的一天,参观的官兵提出他们的手榴弹还投得不够远、不够准,还不能适应实战的需要。郭兴福马上就召集战士们说:“同志们,咱们的投弹本领还不过硬怎么办?”“练!”大家高声回答。听到大家的回答后,他就向战士们传授投弹本领,并告诉大家要不断“苦练、狠练”。不久投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1962年初,郭兴福第一次到南京军区汇报作业。军区首长许世友上将、王必成中将先后观看了他的教学方法,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事后立即在南京部队大力组织推广。这年夏天,总参谋部军训部郝云虹处长由李德生陪同观看了郭兴福的现场演练后说:“你们生了孩子,我给起个名,看看是否合适,就叫郭兴福教学法吧。”于是,“郭兴福教学法”正式诞生了。
编辑:曾珂
关键词:李德生 郭兴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