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追求生命的浓度

——记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

2014年11月21日 09:25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这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把目光瞄准世界科技最前沿,获得专利5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15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多项荣誉;他积极开展村企共建,帮助乡亲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想将自己的家乡建成“北方第一村”。几年来,他为村企共建、公益事业投入了5亿多元。

 

  “可喜!可贺!老宋,什么时候你们的亩产达到900公斤了,我专程到永年向你祝贺。”袁隆平在电话里激动地对宋福如说。

 

  今年,宋福如的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小麦百亩小麦高产示范方亩产达到818.6公斤,创中国小麦亩产历史最高纪录。袁隆平得知这个消息,兴奋不已,但他还不知道,宋福如的目标是2016年向小麦亩产1000公斤进军。

 

  早在1985年,宋福如就看准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大趋势,果断放弃了峰峰煤矿中最年轻中层干部的职位,回村当起了农民。在很短的时间内,宋福如创造了无尘粉笔、除臭鞋垫和特效诱鼠剂等3项发明,仅靠专利转让就获利上百万元,在当地引起轰动。

 

  一个偶然机会,宋福如了解到世界上新兴的化工材料———有机硅,其市场前景广阔。宋福如当机立断,关停了自己的化工小作坊,成立了永年县有机硅化工厂,立志在精细化工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1989年,宋福如研发出了当时属国内空白的高科技产品——硅铝腐植酸,辽河油田闻讯后率先订货100吨,使他一次就赚了45万元。

 

  2000年,宋福如又把公司更名为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宋福如带领的团队经过10年探索,研究出了一种有机硅水溶缓释肥,解决了肥料“水溶”与“缓释”的一道世界难题,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国内首创、世界唯一”的有机硅水溶缓释肥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占领了世界化肥领域的制高点。

 

  当宋福如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他的家乡广府镇东街村却因遗留问题多,成为老大难村,光外债就达40多万元,乡亲们都希望宋福如能回到村里带领大家脱贫致富。2005年3月,宋福如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宋福如根据广府的环境特征,确立了旅游兴村、工业振村、农业富村的三大发展战略。他个人投资1亿多元,对广府古城墙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修复,已经建成的东关生态文化村、太极文化广场等项目,先后带动千人就业,每年能为村里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十大文化旅游项目全部建成后,东街每年将有1亿多元集体收入。宋福如又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安排在自己的企业就业,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另一方面,他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将全村500亩承包给村民们的土地全部收回,进行集约式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东街居委会院子大门口上,贴着宋福如亲手写的一副对联:“苍天之高建北方第一村,大地之厚创生活更美好”。朴实无华,折射出这位村官的雄心和气魄,也饱含着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强烈的责任感。

 

  许多人因为他无私奉献的义举困惑,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宋福如说:“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回报家乡,就是想践行一名共产党人的使命,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家乡的血液!”他说:“人的生命是一个长度,但是应该增加它的浓度,共产党员应该追求生命的最高层次———无私的奉献!”

 

  他是一名精神苦旅者,在跋涉中无私奉献;他是一名情感凝聚者,在征程中寻找人生高度。他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这个社会,他的传奇故事在燕赵大地一传再传。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宋福如 追求生命的浓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