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任弼时做思想工作的故事
一九四七年,任弼时在陕北转战途中
任弼时一贯虚心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不管是反映情况、倾诉苦衷、提出建议,也不管讲得正确与否,他总是耐心地听完。而在听取意见的过程中,他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对方打开思路,并帮助和他谈过话的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修养。
本文所记载的就是他做思想工作的几件事。
他的作风教育了每一个干部
有一次,秘书师哲反映一个问题,任弼时细心地听着,在某一点上师哲讲得有些偏差,他立刻予以纠正。这时,师哲才知道他所反映的问题任弼时是完全了解的。于是,他好奇地问:“既然对我反映的问题完全了解,为何还要听我的汇报呢?”
“你兴致勃勃地反映情况,我怎能给你浇冷水呢?”任弼时笑着回答。
“你能耐心听,这使我很感动,但却耽误了你的时间啊!”
任弼时解释说:“听取下级汇报,反映情况,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之一。”
听了这句话,师哲深受启发。后来他很有感触地说:“正因为弼时善于同干部、群众商量问题、征询意见,采纳别人的建议,所以他的指示和意见较易得到贯彻执行。”
叶蠖生也曾在任弼时身边工作,他在回忆文章中记载了类似的一件事:
有一次我和弼时同志谈起边区机关和部队中存在的缺点,他一言不发地倾听着。我以为这一定是我提出的材料很深刻,很新鲜,才引起他的注意。等到我谈完之后,他一条条分析给我听,哪些缺点已经克服了,哪些缺点在不得已情况下无法立即克服,只能等待时机成熟,才能完全纠正。这时候我才发现他知道的比我更多。他如此倾听,并不是因为我所谈的材料新鲜和深刻,而是对下面同志提意见的一种鼓励。假如他不愿负担这种不必需的额外工作,他满可说一声“我早知道了”,来打断我的谈话。但他不这样做。
他的话让人心服口服
长征途中,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进入草地的第二天晚上,任弼时与红四方面军前敌政治部主任傅钟进行彻夜长谈。为了不影响战友的休息,他们走出帐篷,来到一块高地。任弼时讲述了二方面军的艰难行程,也肯定了四方面军做得好的地方,接着,他严肃地批评道,你们送来的小册子,公开宣传同党中央的分歧,说中央红军“不辞而别”,这样的内容有损于团结,有损于中央的威信,为什么还散发?
随后,任弼时直截了当地问:“去年北上,中央走了,你们为什么不走?”
傅钟不假思索地说:“不知道。”
任弼时十分惊讶。
傅钟说:“当时确实如此,不知道怎么就闹到这个地步。”
任弼时就让傅钟将他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详详细细地叙述一遍。
任弼时听罢,严肃地问:“中央有没有北上的决议?”
“有。”
“有,为什么不执行?”
这一问,一针见血,戳中傅钟的要害,尽管草地的清晨格外寒冷,内疚之情仍令他直冒汗。关于制定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的战略方针,中央召开了多次会议,其中有两个会议,傅钟也列席了,但却没有执行和维护它。
见到傅钟开始认识到错误,任弼时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要他在天亮后到总司令部机要室看电报,并说:“凡我看过的你都可以看!”
看过电报,傅钟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四方面军分开前后,中央一直坚持两河口会议精神,希望、等待并准备接应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对争取张国焘真是做到了仁至义尽。而这些重要信息都被张国焘封锁了,如果不是任弼时的点拨,自己仍然被蒙在鼓里。
第二天晚上,他们的谈话继续进行,任弼时语重心长地指出:“看来,不是中央丢下你们走了,是你们不跟中央走,中央才先走的;责任不在中央,在你们!”
听了这话,傅钟心服口服。
他的批评,让人感受到巨大的震动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任弼时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陕北,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8月20日,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一举歼敌6000余人。这一胜利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局。23日,西北野战军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赶到会场,表示祝贺。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使中央纵队的处境大为改善,部队士气旺盛,情绪高涨。但最棘手的问题却依然存在,那就是缺少粮食,饥饿困扰着每一个人。毛泽东、任弼时等也和当地农民一样,只是吃米糠、秕谷合在一起再加几把黑豆熬成的“钱钱饭”。警卫战士每人每天只有半斤黑豆,哪里够吃?何况,大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小伙。为了维持生计,前线司令部下令杀马吃肉。
自从允许杀马充饥后,中央纵队的战士在战场附近拣回两匹受伤的骡马,并宰杀了。在梁家岔住了4天之后,部队又出发了,战士的干粮袋,增加了新的内容,鼓鼓囊囊起来。任弼时发现这种变化,马上找到手枪连连长高富有,问:“你们手枪连有没有拣回马来?”
“有。都是没有人要的,本来想送回去,可也不方便,喂养吧,也没有饲草,没的办法,就杀了一匹。”
“吃了没有?”任弼时认真地追问着。“吃了一些,还剩下一些。”高连长如实地回答。
任弼时严肃地说:“这样做是不行的,一切缴获要归公吗。战场上的任何物品,任何东西,都不能变成个人的,也不能变成小单位的。你们的口粮是少了点,不过,平均起来每人也有半斤,比前方还是强多了。”
听到任弼时的批评,高连长感到很惭愧,同时受到巨大的震动。他与同志们一合计,大家一致同意,把那匹没有宰掉的受伤马和那些还没有吃掉的马肉一起送了回去。
这段时间是转战陕北中粮食最为困难的时期,由于任弼时及时的思想教育,机关人员与警卫战士再也没有发生违反纪律的情况。
他的话,拨亮我们心中的一盏灯
1946年的春天,中共华东局领导委派杜前、马仪、李云洁、李诚等几位负责青年工作的干部,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
任弼时在杨家岭中央青委机关听取汇报并参加讨论会。
会议持续了两个月,在此期间,中央青委的同志每隔几天都要向任弼时汇报情况。每次汇报,总感到十分亲切。他们说:“和人相见,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和善的笑容,热情地同你打招呼、握手,亲切地让你坐在他身旁。谈话时,他总是凝神聚目静听着你的诉说,不喜欢打断别人的发言。他习惯于倾听别人的讲话,同时边听边判断。这中间,绝无漫不经心。当你的发言结束后,他才说说他的分析、他的见解,回答你最需要回答的问题。他常用同你商量的口吻说:‘你看这样好不好?’‘是不是这样的?’”
任弼时敏于事而慎于言,同时也善于抓住要害。在青委同志陈述的过程中,他始终默默地倾听,认真地思索,最后缓缓地说:“你们研究一下看,是否可以搞青年团?过去,在‘七大’的时候,冯文彬、李昌他们曾提议要建立青年团。那时,中央不同意,我也不同意。现在你们可以再研究一下,是否可以建立青年团。”
任弼时的意见明确了青年工作的方向,使参加讨论的同志异常兴奋。多年后,他们这样描绘自己的感触:
“他的话,对我们来说真可以比做一声春雷。我们所有的青委工作人员和山东来的同志,为青年工作的现状焦虑不安,却谁也不曾想到过建团的事。原先,大家对青年工作只感到面前仿佛有重重浓雾,想求得一个新的出路,而苦于找不到。任弼时同志的话,像拨亮了我们心中的一盏灯,眼前豁然开朗。”
编辑:曾珂
关键词:任弼时 任弼时做思想工作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