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相关头条相关
人民网评国家公祭日:公祭南京 拒绝遗忘
这是震撼每一个中国人的时刻。一身素服的习近平,俯身挽起85岁的夏淑琴和12岁男孩阮泽宇,国家主席与南京大屠希幸存者以及幸存者的玄孙,三代中国人心手相连,互相扶助着共同揭开国家公祭鼎的幕布……
九原板荡,百载陆沉。13亿人的蚀骨之痛,让黄山黄河、长江长城,在这一刻为之一黯。
一个民族哭了——为77年前一个古城的旷世浩劫,为30万生灵的无辜罹难。南京的少年,集体悲鸣“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庄重的铜鼎,肃然铭刻“昭昭前事 ,惕惕后人”。人类文明史上最无耻最残忍最恐怖的历史,仿佛再一次血淋淋地揭开,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
毕竟,总是有人,要刻意选择性遗忘历史的这一页。
对中华民族而言,这个陈年的伤口,曾经鲜血淋漓,其经久难愈,缘于彼岸总是有人一边否认罪恶,一边又时不时觊觎神州,企图再添新创。
我们不能,也无法忘记。
翻遍汉唐歌赋,最痛的就是这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短短14字,道破战争与和平、残酷与温情、死别与生离、无情与有情这两端最遥不可及的距离。30万白骨凝成的国痛家恨,在77年后的首个国家公祭日,血泪齐迸,虽然,这离他们血溅金陵,已经过去了77年。但是,生命的尊严和百姓的牺牲永远不该老朽。尽管历史从他们的遗骸边继续匆匆前行,祖国以开放的胸襟催生震惊世界的经济崛起,开辟了中华复兴的崭新途径。我们不忍、却又必须回眸,在曾经王气充盈的古都金陵,我们的30万亲人,永远定格在侵略者屠刀下那最悲壮的一瞬,再也不能尽人子之孝、父兄之道、夫妻之爱……
痛何如之!当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无力将远寇拒于国门之外,无力护佑自己善良的儿女。且让我们用沉默的力量铭记,用沉默的力量崛起,用沉默的力量缔造永远的和平。
各种各样中国人的脸,在公祭中出现:幸存者白发苍苍的悲怆,壮年人在汽笛中驻足的庄严,年幼的孩子放下顽皮嘻笑,开始咀嚼长者习近平的言之谆谆: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公祭的意义,在于拒绝遗忘。遗忘,对一些人来说,是刻意的回避和粉饰;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对历史事件的习惯性麻木和漠然。如果我们真地对历史失忆,历史或许就不惮以同样的方式重演——因此,为了后人,也为了曾经的伤痛,为了永不遗忘,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掘并传扬历史的真相。
要“永不遗忘”,需要教科书的传扬、纪念馆的再现、国家公祭的隆重。接下去,还有更多的事要做,比如,在孩子们的系统教育中,以庄严和科学的态度,向他们呈现真实的、全面的历史;比如,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澄清更多的历史细节,记录“小人物”的经历与痛楚;比如,从还健在的历史亲历者中,抢救性地发掘真相、还原真相……
公祭这天,向30万亡灵敬献的八只花圈,犹如四双沉痛的眼眸,注视着一个民族的哀伤,以及振作的力量、和平的希望……(人民网-观点频道)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国家公祭日 血溅金陵 公祭南京 拒绝遗忘 30万亡灵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