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八旬摄影迷30年拍千张相片 记录北京生活变迁
朱振立老人展示他的作品。
朱振立获奖作品——外国朋友看报照片。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巩峥
30年,1000余张相片,一部民间视角的社会变迁史。家住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后海西沿社区的朱振立,已年届八旬。上世纪80年代,他迷上了摄影,开始用自己的镜头记录身边的变迁:花鸟静物、胡同趣闻、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事无巨细,一一记录,直到现在。如今,老人希望办个小型影展,不要让这些照片压了箱底,而是成为展示老北京记忆的窗口。
“老外看报”至今为人称道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看到首都日新月异的变化,朱振立萌发了学摄影的念头。至今,他还珍藏着31年前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摄影培训班的毕业照。
毕业后,他迫不及待花了120块钱,买了部不带内测光功能的普通海鸥相机,120块钱在那时可不是一笔小数。“当时,大伙儿都一样,还不富裕,但觉得日子有奔头,浑身带劲儿。”朱振立老人回忆说。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也被他留在了底片上:银锭桥头“二八”车上笑容灿烂的小青年、北海公园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
随后的照片上,生活日新月异。长桥飞架、广厦入云、汽车进家……不过老爷子最心仪还是这样一张:画面上,一位外国女士走累了斜倚在一户四合院前的门墩儿上看《北京晚报》。这是老人在2008年拍下的。那时,正值北京举办奥运会。这张充满生活趣味的照片获得了《北京七日》的三等奖。“专家说,这照片有深意。到现在,不少影友碰见我,还要聊起这幅作品呢。”老爷子说起来颇为自豪。
小夹道折射大古都
一组照片吸引了笔者的注意,这是分别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夏天拍摄的后海夹道。夹道,顾名思义就是夹在两道墙壁之间的狭窄通道。原来的后海夹道便是如此,它还被称作是京城最苗条的胡同。
2005年,朱老拍下的后海夹道还是安安静静的,没什么人路过。他说:“当时没想表现什么,只觉得一条干净的小道,配上两侧的青砖灰瓦很好看。”不曾想,转过年来“九门小吃”搬到了这里,集合了北京几乎所有种类的小吃上百种,大红灯笼高高地挂着,各式叫卖声吆喝着,原本狭窄的小道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到了2007年,朱老有意识地又来到后海夹道,经营了一段时间的“九门小吃”日渐红火,成为了享誉京城的招牌餐饮,到此游览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连他自己都感叹:“没想到短短几年,同一个地方竟有如此大的变化。以前的寻常小道人烟稀少,现如今变成了各国友人寻道问俗的地标。以前我们的风貌保护意识还不强,没能利用起这些资源,现在不一样了,老百姓自发地保护环境,把我们的家变成了展示首都风貌的窗口!”
30年,有样东西没变
打开VCD机,朱老爷子指着画面说:“那个穿白衣服的就是我的老伴儿,她人特好,帮我贴照片,挂照片,要知道她那么快就离开了,我就多拍她一些了……”视频里,远远的,还有一位大妈驻足欣赏着朱老爷子的照片,笑得很开心。
30年,1000多张相片,照片里街道变宽了,海子变美了,小孩儿长大了,老伴儿不在了……已到暮年的朱振立老人用他的8台相机见证了太多的变迁,可他对笔者说:“唯独有一样东西没变,那就是老街坊之间的感情。大家见面打招呼还是那么亲切,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难事,相互搭把手还都是那么热情。”他说,“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办个小型影展,把这些照片都展示出去,不要让它们都压了箱底,而是成为向年轻人和游客们展示老北京记忆的窗口。”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记录北京生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