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为了清水润北方——记中线核心水源地人民的奉献
新华社武汉1月21日电题:为了清水润北方——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人民的奉献
新华社记者熊金超、李伟
涓涓清水,北流无声。
南方“亚洲天池”的优质水源,沿着蜿蜒1000多公里的人工渠日夜流淌,从2014年底开始润泽北方千家万户。
为了这一渠清水,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上百万居民,有的告别故土,远迁他乡;有的舍弃家业,外出打工;有的放弃世代相传的致富门路,另谋生计……
移民:从此故乡是“他乡”
“老母说了,老家的水土要带到新家去,世世代代,水土相连。”祖祖辈辈生活在鄂西北的农户赵久富,搬迁至鄂东的贫困山区生活了5年,家中珍藏着5年前从家乡带来的汉江水和故乡土。
为了给丹江口水库腾地蓄水,淹没区有40万百姓按政策实施了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也是赵久富的新家。5年前,来自鄂西北的十堰市郧县安阳镇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搬迁至此。
今年已59岁的赵久富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按照移民政策,时任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为此舍下80多岁的父母。
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在新家落地生根,甚至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的致富出路。
在移民搬迁中涌现出无数赵久富一样的党员干部,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刘峙清、陈平成、程时华……多名移民干部甚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的奉献与付出,人民不会忘记。
渔民:靠水不能再“吃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丹江口大坝经过加高后,水库容量增加了近一倍,但对留守在库区的渔民来说,水却不再是他们的传统优势资源。
为了杜绝库区养鱼带来的污染隐患,库区网箱养鱼业目前已被全面取缔。
“我的网箱一年收入有20万元,取缔之后,不知道该咋办……”人称“养鱼大王”的叶明成已年近60,望着平静的丹江口水库,眼里充满忧虑。
老叶是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的居民。他告诉记者,从1968年算起,自己与当地许多老百姓一样,几次移民搬迁,已被丹江口的江水驱赶了近半个世纪。
如今,为了保护水质,唯一的致富“饭碗”网箱养鱼也不得不舍弃。
十堰市水产局局长石崇明告诉记者,十堰市山区耕地少,但丹江口库区水面宽广适宜养殖,上世纪70年代末就兴起了网箱养鱼。
全市约有15.2万只养鱼网箱需要取缔,涉及5万渔民。
“南水北调,服从国家大局嘛,希望北方人民珍惜用水!”叶明成说。
山民:“黄金”产业变“黄泥”
黄姜,一种草质藤本植物,其根茎所含物质是合成可的松、强的松、黄体酮、性激素等50多种激素的重要原料。
丹江口库区的郧西县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黄姜基地。黄姜产业也成为这个贫困县几十万居民脱贫致富的“黄金产业”。
郧西县安家乡党委书记李锋告诉记者:“在高峰期,整个安家乡1.7万亩土地有1.5万亩种了黄姜,全乡一年黄姜产值最多达到7000万元。”
然而,为了“一库清水北送”,郧西用了3年时间“壮士断腕”把这一支柱产业关停。
“郧西处于丹江口水库上游,黄姜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由于目前的处理技术尚不过关,排放的废水会威胁汉江的水质安全。”郧西县科技局局长李传泽说。
郧西县县长杨华林告诉记者,郧西先后关停14家黄姜加工厂和53家污染企业,如今全县已经找不到一家还在运转的黄姜企业。
“黄金”产业成了“黄泥”,老百姓日子怎么过?郧西县千家万户农民不得不重新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放弃黄姜后,郧西县把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安家乡长岗岭村村民潘外平告诉记者,他家耕地改种了桑树,希望桑蚕业能让自己的钱包再次鼓起来。(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 人民奉献 清水润北方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