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天上的星星在召唤
原标题:天上的星星在召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在一张文摘报上读到1月10日林白先生发表在《文汇报》上的《西北偏北之星空》一文,不觉心头涌起一阵激动。
文章说的是作者一行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看星星的经历。他们雇了一辆车,在黑夜里远远地离开城镇和居民点,到沙漠深处看星星,惊叹天上的星星“难以想象的多,难以想象的亮”,“在宇宙深处奔涌,”“令人晕眩”。
但我之所以兴奋,不是因为天上的星星,而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同胞们也开始产生躲开繁华和喧嚣,去拥抱大自然的情怀了。
“吾老矣”,只得无奈地“隐于市”了。大都会的灯光搅乱了我的生物钟。我常常一觉醒来,看到窗外已经很亮了,于是披衣起床,一看墙上的表,才半夜,只得又躺下。有几次,我掀开窗帘向外张望,只见远远近近到处亮着大灯,透过雾霾,将楼宇笼罩在一片昏黄之中,天上见不到一个星星。
我因此常常回想十多年前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居住的情景。那个城市其实只是一个大村落,树木比房屋多,而且灯光昏暗,见之徒添睡意。
我刚去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参加了一个活动,回家时居然迷了路,开着车在黑咕隆咚的丛林里转了好几圈才找到回家的路。回家以后,我无意间仰头一看,惊得几乎叫出声来,那满天繁星,大大小小,密密匝匝,一齐向我眨着神秘兮兮的眼睛。
悉尼是他们的第一大城市,情形稍有不同。悉尼有居民在报上发表文章,抱怨夜里灯光太亮,影响了他们的睡眠,也影响了他们看星星。我当时读了有些感慨,他们已经过了两眼紧盯着钞票的阶段,到了有闲情逸致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的阶段了,比如观鸟,比如看星星。
“不夜城”的观念其实早已过时,许多大都会都严格控制灯的数量和亮度,来维持城市夜间尽可能的暗和静。在堪培拉,如果路灯离民居太近,就必定有一个直立的灯罩挡住射向民居的光束。
我们现在总体上还停留在“不夜城”的观念里,似乎灯越多,越亮,就越富庶,越气派。遇到节日,更是“火树银花”,不少地方还会搞什么“灯光秀”。
世纪之初,一次我去香港开会的时候曾顺道参观澳门和珠海。在珠海,当地人自豪地告诉我,改革开放之前,对面的澳门灯火辉煌,这边黑灯瞎火,现在倒过来了。我心里想,澳门不亮那么多灯一定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一种进步,一种时尚。
人是大自然之子,回到自然的怀抱只在迟早之间。我国古人早就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即人,人即天”。中医理论更是把人体与环境看作一个统一体。西方是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才说出“人与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这样的话。
人类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会产生脱离自然,甚至高居于自然的倾向,但不能持久,最终还是会回到正道上来。天上的星星在召唤。林白先生的文章可能会成为一个标志,标志着我们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星星 自然 城市霓虹 不夜城



新西兰纪念南岛地震七周年
吉林现50根2.5米巨型“糖葫芦”吸引游人拍照
汶川地震十周年图片展在欧洲议会举行
土耳其和西非国家承诺加强经贸关系
迪拜展出超级高铁设计模型 内饰豪华如头等舱
元宵灯展点亮“欧洲心脏”比利时
民俗文化闹新春
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赛中国队夺得银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