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董何彦:国产进口同质不同价伤自尊
摄影 本报记者 齐波
我们企业主要是做心血管器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我对我国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个流程都很熟悉,对国产医疗器械创新面临的一些困局,深有体会。
首先是政府采购招标困局。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同质不同价。在招标定价时,国产支架平均单价为0.8万元,进口支架却为1.6万元。2013年国产支架已占我国支架市场的78.8%,国产支架质量和国外的没有什么差别。考虑到关税的问题,进口支架可以在价格上略高于国产支架,但不应该高出这么多。在自己的国家遭受价格歧视,让我感到没有尊严。呼吁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同质同价,平等竞争。
另一个问题是先上市的原创产品定价低于后上市的跟进产品。支架招标总以历史最低价为定价基准,造成后上市的产品反而能够获得高定价,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每次招标价格都会往下压,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有的企业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其价格没几年就被后上市的仿制产品超过了,这是在鼓励创新吗?建议国家出台一个最高限价,在此价格线下给企业适当的议价权。
还有就是,国家下放招标权以后,现在支架是层层招标,导致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忙于各种招标,而不是去追求创新,把产品质量提高。
招标定价表面上看确实把支架的价格降下来了,可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降价幅度迥然不同。据统计,国产支架招标后价格平均下降27.3%,进口支架下降15.8%。但因为进口支架定价比国产要高得多,所以实际上进口支架的价格要明显高过国产支架。所以建议取消进口支架的“超国民待遇”。
第二大困局是高税收、高成本、低价格导致企业利润不断收窄。目前支架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要缴纳17%的增值税和25%的所得税。支架的原材料需要全部进口,在这一环节上要缴纳增值税和关税,出厂环节还需缴纳增值税,由于原材料单位用量不大,增值进项税抵扣额度很低,企业税负过重。加上近年来人工成本、市场成本、销售成本逐年上升,招标中轮番下降,企业发展受到制约。呼吁国家比照生物制品企业4%的税率向国产支架企业征税,同时优化产业链生态,让创新“获利”,使民族品牌“挺起腰杆”。
第三大困局是国产支架的医保报销没有优势。目前国产支架医保报销70%,进口支架报销60%。在国产支架价格仅为进口支架的1/2时,不利于国产支架的推广。在国产支架能够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应适当降低进口支架的报销比例。
在国产医疗器械领域,目前只有心脏支架实现了国产化逆转,但政策环境还不适应这种逆转。民族医疗企业需要有公平的市场环境。这样,企业家才能看到希望,民族产业才能避免被外资收购。
作为民族医疗器械企业,我们非常愿意履行社会责任。比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救治,我们愿意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器械,计划在未来5年拿出1个亿的产品,协助医院建立“先救治,后付费”的快速抢救通道。
(董何彦,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国产支架 招标定价 医疗器械 进口支架 同质不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