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邵力子与“地方小官”做笔友

2015年02月12日 16:57 | 作者:温小牛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地处甘肃省东南的清水县县档案馆中,收藏着邵力子寄给清水县一个叫汪济康的人的3封信。

  汪济康是清水县永清镇义坊村人,1934年在北平华北大学毕业后返回清水县从事教育工作,当过督学、教育科长,后经商布匹生意,兼任县商会会长。民国时期,清水县地处偏远,在这里生活、工作的汪济康并非“名士贵人”,和邵力子也并非亲朋好友,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地方小官”罢了。而邵力子身居要职,公务繁忙,何以屡屡会给汪济康写信呢?

  邵力子在给汪济康的第一封信中,主要是谈“恐难多助”。据知情者回忆:汪济康当年赴北平求学,途经西安时财物被盗。在问题解决无望的情况下,汪济康只得直接给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写信,诉说自己的困难,希望能得到帮助。本来汪济康也没抱什么希望,谁知邵力子收到信后,立即给了他回信,还约见了汪济康,并资助50块大洋。

  第二封信的内容,是邵力子对汪济康针对时局发表看法的回答。在信中,邵力子对汪济康提到的“末流之弊”表示认同,对汪的“识解”也予以高度评价,并教导汪济康“新陈递代”应该“渐臻极轨”,同时勉励汪“倘能及时努力,不愁效用无所”。

  第三封信的写成时间距第二封信已有10年。当时正值抗战时期,邵力子在“国民参政会任秘书长”。信的内容是邵力子对于汪济康观点的回应。在信中,邵力子肯定汪济康提出的“尚德”之论。并坦率地告诉汪济康,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也经常“以有所不为自励”,因为“有所为”,被“精力就衰与环境”所限制了。

 

编辑:曾珂

关键词:邵力子 邵力子的3封信 甘肃清水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