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把握“春运烦”背后的市场信号
从运力匮乏时期的“春运难”,过渡到服务短缺时代的“春运烦”,摒弃“等客上门”的旧观念,多用市场思维来提供服务,令人头痛的春运,或可成为一场皆大欢喜的商业共赢。
春运高峰将至,有个令人纠结的怪现象不得不说。一边是登录铁路官方网站,不少热门线路仍有大量余票可选;另一边则是“网络黄牛”趁春运又狠捞了一笔。既然有余票,为何“黄牛”还有生存空间?
尽管铁路建设提速,但信息服务没跟上,一票难求的春运焦虑,给了“黄牛”可乘之机。过去,铁路建设长期滞后,买票难的印象在不少旅客心中已根深蒂固。尽管随着去年8427公里新铁路投运,春运热门线路运力已大增;加之去年底火车票预售期延长为60天,也让铁路部门提前掌握春运大数据,可以更精准地根据需求加开列车。然而,哪些地方的运力增加了,哪些列车的席位增加了,增加了多少,什么时候增加……在如此庞杂的铁路信息中找到与个体相关的结合方式,如果铁路部门不对此主动营销,旅客恐怕很难知晓,扭转“火车票、黄牛要”的思维定势就仍在路上。
其次,复杂繁琐的购票手续也会将旅客推向“黄牛”。长期以来,买火车票是各种交通工具中最复杂的。且不说网购火车票先要跑到火车站做身份认证,就是牢记不同出发站的放票时间也颇要费些心思。再加上,热门线路的余票大多是随机上架的退票以及增开临客的车票。这虽然可以防止“黄牛”囤票,但同时也逼着旅客不停刷屏。试想,作为一名在岗职工,谁能一直盯着网站刷票?不少人选择“黄牛”代购,就是宁可多花点钱,也不愿浪费时间,徒增烦恼。
换言之,随着铁路建设进入收获期,春运的难点、盲点、纠结点也发生了变化,从运力匮乏时期的“春运难”,过渡到服务短缺时代的“春运烦”。
从“春运难”到“春运烦”,不是退步,是进步。从“红眼高铁”到“高铁农民工专列”,这些年来,春运供需紧张的局面日趋缓解,不仅是因为铁路运力大幅提升,也是因为列车开行更贴合市场需求。从“哪个渠道都买不到票”到“买哪种票”,再到“从哪个渠道买票”,旅客每多一种选择,就是铁路部门在市场化的路上多迈出一步,而百姓期待这样的步子迈得更快,踏得更稳。
从“春运难”到“春运烦”,不是包袱,是财富。过去我们看春运,看的是运力的紧张,是任务的艰巨,春运似乎成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压在全社会身上的大包袱。可换个角度,短缺就意味着市场。多少企业斥巨资制造13亿人的狂欢而不得,而运输系统却能凭空赢得一次为相当于几大国总人口搬家的机会,这难道不是巨大商机?无论是增加企业旺季收入,还是培育旅客日常出行习惯,整合春运服务链条无疑将带来一块更大的蛋糕,何乐而不为?
从消除“春运难”到化解“春运烦”,都需要开放的心态为改革铺路。中央多次强调,改革就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运烦”实际是一个市场信号。铁路部门抱怨黄牛扰乱市场秩序的同时,也应反思,为什么许多旅客宁愿选择“抢票神器”“网络黄牛”而没有选择正规渠道购票?对互联网时代的春运“新业态”,除了围追堵截,是不是也该考虑新的技术手段如何为我所用?铁路不妨摒弃“等客上门”的旧观念,多用市场思维来提供服务;更不妨放下“一家独大”的念想,以商业化的手段充分调动春运的实际资源来保证服务。届时,令人头痛的春运,或许可以成为一场皆大欢喜的商业共赢。
编辑:水灵
关键词:春运烦 市场信号 春运高峰 商业共赢


库尔德地区禁飞令解除 6个月来首飞国际航班
英国42岁祖母骑摩托游遍七大洲
南京鸡鸣寺路“夜樱”烂漫
缅甸总统吴廷觉辞职
叙首都大马士革遭火箭弹炮弹袭击35人死亡
伊战爆发15周年后的巴格达
鄱阳湖进入第17个春季禁渔期
西班牙海鲜饭飘香巴伦西亚狂欢夜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