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找回记忆中的乡愁
原标题:人民日报话说新农村:找回记忆中的乡愁
不是一味地孤守空心化村庄,也不是追求乡村和城市一样,而是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更像乡村
“回家过年!”每到这个时候,无论忙活一年的农民工,还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归心似箭,他们拎上大包小包,千里跋涉回到家乡,与父母妻儿阖家团圆。因为只有家乡才有熟悉的“年味”,在那里最能感触抹不去的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儿时记忆中的青山绿水,是夕阳下的炊烟袅袅,是妈妈捧出的一手好菜,是亲人久别的思念眷恋……这些情愫,是温暖的,也是忧伤的,在春节的“年味”中愈发浓烈。
现在农村生活富裕了,然而,年味却淡了、故乡陌生了。过去的秧歌灯会、祭祖祈福等民俗少了,家乡小吃、手工制作的味道变了。更忧心的是,一些地方撤村并居,农民大规模集中居住,钢筋水泥楼房建起来,一个个村庄却在消失。有的追求GDP不惜代价,经济发展快起来,家乡的河流却被污染了,青山变荒芜了。还有那些老艺人、老匠人手里等民俗文化无人传承,乡村文化面临危机。乡土、乡俗、乡味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远方游子难以找到记忆中的乡愁。
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今天的乡村正发生深刻变革。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突显。但我们不能忽视13亿人的基本国情,无论怎么发展都不可能消灭乡村。当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乡愁”不仅是过去时,更是现在时、将来时。“记得住乡愁”,不是一味地去孤守空心化村庄,也不是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而是要尊重不同文明,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城市反哺农村,不是无度开发农村资源,而是要让透支的农村休养生息,留得住青山绿水,建设符合农村实际的美丽乡村。
乡村的魅力在自然。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空间,有其独特的风格。建设美丽乡村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既要科学规划,也要在开发中传承,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切入,努力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人情,村规民约,传递着乡土的道德规范。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要从乡土文化中汲取传统营养,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通过乡贤文化这个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村文明。
让乡村更像乡村,找回我们记忆中的乡愁。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15日 09 版)
编辑:水灵
关键词:新农村 乡愁 空心化村庄 乡村文化


库尔德地区禁飞令解除 6个月来首飞国际航班
英国42岁祖母骑摩托游遍七大洲
南京鸡鸣寺路“夜樱”烂漫
缅甸总统吴廷觉辞职
叙首都大马士革遭火箭弹炮弹袭击35人死亡
伊战爆发15周年后的巴格达
鄱阳湖进入第17个春季禁渔期
西班牙海鲜饭飘香巴伦西亚狂欢夜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