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从习总书记的“梁家河情怀”中读出啥
2015年2月13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第一站,总书记到的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2月14日新华网)
“盈儿,你可老了。”“这是我的婆姨(陕北方言,意为妻子)。”“你当年身体特棒,摔跤是村里最好的,不过,你可摔不过我啊。”“你们两口子新婚,我们这些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咧。”……一口浓郁的陕西方言,朴素而风趣的话语,与乡亲们亲切随和的互动,似乎一下子把时间拉回了习近平在梁家河村那难忘的七年岁月。“树高千尺不忘根”,在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总书记第一站到的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是他不忘本、重感情、心系群众的生动写照。
群众是领导干部的“立根原”。“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当年,习近平以一名北京知青的身份来到梁家河村,从“什么都不会”到“一把好手”,从“不了解”到“接地气”再到深深热爱这片魂牵梦绕的地方。习近平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后来离开梁家河村时,13名社员把他送到了延川县城。正如他所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可见,根深才能叶茂,求木之长,必固其根。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作为党的干部,不能忘本,不能忘了群众是衣食父母。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把群众记在心上,群众才会让你坐在台上。不关心群众,离群众越来越远,后果只能是被群众唾弃。
学习是领导干部的“充电器”。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当年是一位“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他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不会就学,社员们咋做,他也看着咋做,社员们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之后他就干啥活儿又快又好。毛泽东曾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可见,党员干部要融入群众,就要诚心诚意拜群众为师,克服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优越心理,真心实意当群众的学生,把向群众学习求教当作一项长期的必修课。正如习近平曾在一次自述讲:“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干事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当年,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和插队知青们打坝淤地造就良田,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离开陕北后,他先后帮村里通了电、修了桥、翻建了小学,还把身患重病的农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钱支付全部费用……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把资金真正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急需的地方。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习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是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缩影,他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正如他曾把郑板桥《竹石》的名诗改动几个字,表达他对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由此可见,只要领导干部都能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目标,就一定能够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编辑:水灵
关键词:习总书记 梁家河情怀 春节前夕 延安


库尔德地区禁飞令解除 6个月来首飞国际航班
英国42岁祖母骑摩托游遍七大洲
南京鸡鸣寺路“夜樱”烂漫
缅甸总统吴廷觉辞职
叙首都大马士革遭火箭弹炮弹袭击35人死亡
伊战爆发15周年后的巴格达
鄱阳湖进入第17个春季禁渔期
西班牙海鲜饭飘香巴伦西亚狂欢夜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