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治污永远在路上
原标题:人民日报一周绿评:治污永远在路上
■困扰我们的除了空气污染,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水和土壤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有问题该治都得治,不能等治好一个再治另一个
春节前夕,在国新办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各地治污工作均有一定进展,但是大气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重,2012年首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中,2014年只有8个城市达标。
污染物浓度下降,是衡量环境质量改善的硬指标,那么改善环境质量,又是为了啥?我们知道,国际上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卫组织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可见追求环境质量达标,不是为了数据好看,不是为了向上级交差,不是为了脸上有光,而是为了每个人的健康。
过去,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与群众感受“两张皮”。2012年2月29日,国家发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当年率先在74个城市实施,这几年逐步扩大实施范围,2016年1月1日将在全国实施。但是,按照目前的治理状况,全国近400个已按新标准监测环境质量的城市要达到这一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污染源头来看,大企业、大电厂的燃煤排放被纳入管理了,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散煤污染还大量存在;路上跑的私家车、公用车被管起来了,船舶、飞机、火车、施工机械、农用机械还未进入管控视野。从污染物构成来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烟尘、粉尘还未纳入总量控制范围。没顾上管的部分,情况好不了,就是管起来的部分,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更要命的是,我们的污染物排放量太大了,这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关系,改变这些谈何容易。
与过去比,我们的空气质量新标准要求是高了,与世卫组织的标准比,它刚刚与其过渡目标1接轨。世卫组织的标准中还有过渡目标2、过渡目标3,最后才是正式的标准即空气质量准则。比如PM2.5浓度,我们把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日均值75微克/立方米作为达标线,世卫组织的准则是年均值10微克/立方米、日均值25微克/立方米。
有人说,达到我们自己的新标准尚且费时费力,国际标准那么高,想都不要想。这事得从两面看。世卫组织的标准确实很高,我们从国情出发,只能制订并追求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标准。超越发展阶段制订过高标准,定了却难以实施,是典型的瞎折腾。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考虑高标准,更不能说我们只要达到自己的标准,大气环境就算治好了。
许多发达国家也没有达到世卫组织的高标准,但是他们在不断加严自己的标准。1997年美国发布的标准中,PM2.5浓度日均值为65微克/立方米,2006年他们将其调整为35微克/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好环境的期望值会“水涨船高”。我们的空气质量新标准,就是参照发达国家的情况制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大气污染永远在路上。
还应该认识到,困扰我们的除了空气污染,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水和土壤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哪一个都不能突破质量底线,有问题该治都得治,不能等这一个治理好了再治理另一个。治理三方面的污染,中央和地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逐年增长,也是有限的。我们只能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坚持不懈地往前走。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28日 10 版)
编辑:水灵
关键词:治污 环保 空气质量 发达国家 空气污染


欧盟和土耳其领导人会晤同意加强对话
东南亚网约车企业Grad收购优步东南亚业务
美国宣布将驱逐俄罗斯外交官
湖北武汉樱花缤纷醉游人
乌拉圭举行训马大赛 比赛现场惊险刺激
哈勃望远镜拍到“恒星摇篮” 新星被蓝雾包裹
墨西哥集中销毁毒品 现场火光熊熊
日本新燃岳火山再度喷发 浓烟高达3200米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