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滚动新闻 滚动新闻

陈凯歌回应“三年拍一部片子”: 这种状态下才明白自己是谁

2015年03月07日 21:46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 赵莹莹)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讲了很多他少年时期求知求学的故事,用一种非常亲近随和的态度,其实都是希望我们在创作中能够有一个放松的心态。他提到了一长串作家的名字,讲到这些作品对他成长所发生的影响。因为年龄相仿的缘故,也都是在北京,我听着特别激动,有些经历非常类似。比如说各家各户的书都给收了,放到一个地方去,到书堆里去翻自己想看的书,汲取精神营养。

  我觉得习总书记讲话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共筑精神家园这样一个概念。说老实话,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感到对共筑精神家园有一份责任。精神家园需要共筑,并不等于这个共筑的行为需要以集体方式体现。艺术家要处于孤独之中,宋丹丹演戏,她得孤单,才能演好。我感觉,只有在心有所动的情形下才能真正创作出好作品。

  31岁时,我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黄土地》,摄制组只有一辆面包车、一辆小轿车,总共花了35万元,不到40人。那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人告诉你这部电影能挣多少钱,也没有人在意,可我们所获得的那种感动,一辈子难以忘却。

  从西安坐车到延安,天都擦黑了到了黄陵县,我说咱们去看看黄帝陵吧。下得车来,一片清香,满地都是一尺多厚的柏树叶子。我说这奇怪了,黄土高原缺柴啊,柏树叶子怎么没人动?当地带路的人跟我们说:“老百姓,不敢动,这是黄帝的地方。”走过去看到一块石碑,上书“文武百官到此下马下轿”,一抬头看见碑文“桥山龙驭”,郭沫若写的。那个时候内心深处所感觉到的震动、作为中国人的那种感受,不可言喻。到了陕北佳县时,就听见夜夜都是黄河的奔流声。

  到了这个时候,才能感觉到在精神上的归属是什么?你是什么人?你从哪里来?这部戏当时拍完后,引起很大轰动,也引起很大争议:一个很短的散文,怎么能成为一部故事片呢?而且里面也没有太多的情节。有人问,是什么触动了你?我说,就是眼前的景物,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听见陕北人在山坳背后唱歌;安塞腰鼓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和发现,到后来成为中国很重要的文化名片;凌晨时,雾气腾腾的黄河边,看到一个老人很慢地从黄河里打起两桶水,一边唱着一边挑着走。

  文化艺术创作没法搞“大跃进”,没法搞“多快好省”。有一次我到云南,看到一个彝族老人手拿竹子在雕刻,4个小时没动。这让我想起在罗马梵蒂冈教廷的圣彼得大教堂里,看到一个修女在圣像前跪了4个小时。做艺术也是一样,必有虔诚之心才能够从艺。一个雕刻竹根的老人,一个跪在神像前的修女,这两件互不相干的事长久地影响着我。

  我回想了一下,从开始拍电影到现在30年,以两年或三年一部的速度拍摄,只拍了十二三部片子,至今都还觉得做得不够好。这种状态下,才能获得进行创作的乐趣,才明白自己是谁。

  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个概念:不需要做得很多,但一定要做好!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陈凯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