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两会评论 两会评论
用核心价值找回走丢的幸福感
——2015两会系列评论之十九
原创:人民网评:用核心价值找回走丢的幸福感——2015两会系列评论之十九
“现在有的农民有车有房有存款,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为什么幸福感却没有同步提高?”3月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南省代表团审议时,来自湖南省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的代表向平华讲述了他的困惑和担忧。这一声感叹,搅动中国舆论场的波澜,在会场内外引发一片热议。
生活好了,幸福感却“失联”了。这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农民的苦恼。3月2日,央视重磅首发了《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国民大数据:2015年,全国只有40%的受访家庭感到幸福。在大调查的104个城市,300个县的样本中,居民幸福感最强的5个省会城市和5个地级市,无一例外皆不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简单说:没钱,肯定不幸福;光有钱,也不等于幸福爆棚。
向平华代表认为,农村富人不幸福的根源,在于“不读书、不学习传统文化,不懂感恩和珍惜”。当然,中国农民的日子虽然越来越好,但物质层面还有更美好的愿景值得追寻。幸福感之所以“拖后腿”,恐怕在于三个层面使然:一则,中国农村刚从匮乏年代走出来,对物质稀缺的痛感更为深刻。在行进的路上,很容易物质化、物欲化。二则,中国农业生产效率随着技术手段进步而大幅提升,农民有时间去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精神文化需求就成为不可忽视的刚需。三则,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也在调整转型,社会流动与人口迁徙解构着传统的熟人社会,需要新的价值皈依。
眼下,既要建设新农村,亦要留得住乡愁。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在中国农村物质文明发展的路上,不能走丢了精神文明建设。民俗信仰、乡约民规,文化水土、田园情怀,从好家风到口述史,从文化传承到资源盘活……农村的文化内生力,是农民幸福感的泉源。农村如此,城市也一样。“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历史以来,经济强国不等于文化大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幸福感,也必然要仰仗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
全面小康,离不开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遵循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也扎扎实实提升着公民的幸福感。正如向平华代表所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是解决一些农民群众幸福感缺失和传统道德文化缺失的好抓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所谓血脉,即是承续民族情感、心理认同、价值认知的意识构建。
有网民总结公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径: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幸福中国梦。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宣示中国价值,也许未必能立竿见影改变什么,但迟早会兑现为心理层面的“获得感”,从而让每个中国人,在火热的改革中,感受到心灵的幸福与欣悦。
编辑:水灵
关键词:核心价值 幸福感 两会 农民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