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仇和现象”折射民主与效率的对立困局
“仇和现象”是当今中国的一种独特现象。在官场行为方式上,他无疑属于一个“异类”,但在当今为官者内心深处的思想基点上,他又与不少官员相暗合,那就是:在中国,要干成点事,不来点急风暴雨式的“铁腕”,不来点“吐个唾沫就是钉”式的强权,是绝对不行的。在不少官员看来,民主是什么?民主无非是没完没了的开会、扯皮;是贻误时机、什么也干不成的空谈。仇和看到了这一点,他采取了铁腕与强权的方式来“干点事”。其他官员未必看不出这一点,只是他们出于各种考虑,还没敢拿出这种魄力来真刀真枪地干。
不能说“仇和们”的想法没有道理。在当下中国社会,如何把民主与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民主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确实还是一个相当现实而远未解决好的问题。“用人治推动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来推动民主”,也许仇和确实是这样想的,也许仇和真的能够实现他的“推动”,但“仇和式”的推动,将让社会付出怎样的成本,却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严酷现实。
“仇和现象”是个多面体,其中的一面,是其独断专行给社会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带来的恶性冲击;而另一面,则是其依靠铁腕、强权带来的高效率。前者的负面作用不用多说,对于后者,高效率带来的那些看的见“成功”,无论是其上级政府、下属百姓,还是新闻媒体,都很难做出超越主观局限性的评价。换言之,仇和的政绩,还很难说能经的起历史的考验。因为靠独断专行产生的“效率”,说白了就是押宝,而押宝则只认手气,焉有其他?
如何把民主与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效率结合起来,是“仇和现象”带给我们的重要课题之一。民主与法制,不能仅停留在程序的层面上,不能成为牺牲效率的累赘,而应该是“既不脱缰,又跑得快”的“轨道+助推器”。在这一切都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仇和现象”应运而生了,这既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有“仇和们”的创造性。只是,这段历史可能令人欣慰,也可能令人沉痛;这样的创造,可能是造福,也可能是造孽。“仇和现象”的巨大隐患,是民主与效率对立困局的集中显现,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编辑:曾珂
关键词:仇和 仇和现象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京城赏花正当时
英国剑桥举行葬礼告别霍金
马西西接任博茨瓦纳总统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通过多项成果文件
多伦多举行复活节游行
中国“最北”湿地迎来今年首批候鸟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