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仇和现象”折射民主与效率的对立困局

2015年03月15日 15:58 |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仇和现象”是当今中国的一种独特现象。在官场行为方式上,他无疑属于一个“异类”,但在当今为官者内心深处的思想基点上,他又与不少官员相暗合,那就是:在中国,要干成点事,不来点急风暴雨式的“铁腕”,不来点“吐个唾沫就是钉”式的强权,是绝对不行的。在不少官员看来,民主是什么?民主无非是没完没了的开会、扯皮;是贻误时机、什么也干不成的空谈。仇和看到了这一点,他采取了铁腕与强权的方式来“干点事”。其他官员未必看不出这一点,只是他们出于各种考虑,还没敢拿出这种魄力来真刀真枪地干。

  不能说“仇和们”的想法没有道理。在当下中国社会,如何把民主与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民主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确实还是一个相当现实而远未解决好的问题。“用人治推动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来推动民主”,也许仇和确实是这样想的,也许仇和真的能够实现他的“推动”,但“仇和式”的推动,将让社会付出怎样的成本,却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严酷现实。

  “仇和现象”是个多面体,其中的一面,是其独断专行给社会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带来的恶性冲击;而另一面,则是其依靠铁腕、强权带来的高效率。前者的负面作用不用多说,对于后者,高效率带来的那些看的见“成功”,无论是其上级政府、下属百姓,还是新闻媒体,都很难做出超越主观局限性的评价。换言之,仇和的政绩,还很难说能经的起历史的考验。因为靠独断专行产生的“效率”,说白了就是押宝,而押宝则只认手气,焉有其他?

  如何把民主与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效率结合起来,是“仇和现象”带给我们的重要课题之一。民主与法制,不能仅停留在程序的层面上,不能成为牺牲效率的累赘,而应该是“既不脱缰,又跑得快”的“轨道+助推器”。在这一切都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仇和现象”应运而生了,这既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有“仇和们”的创造性。只是,这段历史可能令人欣慰,也可能令人沉痛;这样的创造,可能是造福,也可能是造孽。“仇和现象”的巨大隐患,是民主与效率对立困局的集中显现,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编辑:曾珂

关键词:仇和 仇和现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