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别让“以爱之名”任性消费公众爱心
原标题:付彪:别让“以爱之名”任性消费公众爱心
如果你为一名叫吴帆的厦门男孩找寻他10年前的初恋陈盼的故事感动不已的话,那你就上当了,故事是假的!3月14日,一则“以爱之名”的寻人消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疯传,说的是一名叫“吴帆”的双十学生,10年前因为早恋而被父母强行送出国,10年来,他拒绝了所有的姑娘,只因为女孩当初告诉他“我等你回来,永远”。今年5月20日,他准备回来寻找他的初恋陈盼。(3月15日《厦门日报》)
据报道,这一感人至深的“寻找初恋女友”的帖子,又是一个“全国体”谣言——记者发现,最近在全国各地“以爱之名”寻找10年前“那个女孩”的帖子层出不穷,有太原版、潮汕版、太仓版等等,帖子内容一模一样,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不一样。为什么会有人编这样的故事骗人?有分析称,这种谣言与普通的骗局略有不同,并非为了骗取钱财,有可能是一些微信公众号为了吸引人们关注、提高阅读量而编造出来的。
这则“以爱之名”的帖子之所以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阅读与转发,无疑是击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处。特别是“最能触动在现实中过惯了平凡生活、又面临生活压力的人们的心,他们对爱情的憧憬都在这个故事中得到虚拟的实现”。但是,当公众知晓这样的“故事”纯属虚构时,又不能不让人心生寒意。因为它任性亵渎了公众的善良,透支消费了公众的爱心。
近年来,一些打着求助名义“劫持”公众爱心的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可谓层出不穷。人们向往美好,期待“最美”常在。然而,在一次次被虚构的“故事”忽悠后,不少网友表示“很累,感觉不会再信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给社会诚信、公众爱心带来很大伤害。
笔者认为,要减少这种“以爱之名”任性消费公众爱心的事件,一方面期望有关部门健全有关法规,完善管理机制,严把信息入口关,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制造者,切实让每个网友在吐槽时能坚守道德底线;一方面对于公众来说,我们要学会辨析,注意甄别,对网络信息不轻信、不跟风、不乱传,更不要以讹传讹,这样,诸如“以爱之名”的无良行为也就无“路”可走了。
编辑:水灵
关键词:以爱之名 任性消费 公众爱心 网络信息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京城赏花正当时
英国剑桥举行葬礼告别霍金
马西西接任博茨瓦纳总统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通过多项成果文件
多伦多举行复活节游行
中国“最北”湿地迎来今年首批候鸟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