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如何才能让护士更有耐心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要求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杜绝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通知要求,到2015年底,全国三级医院的各个病房都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护士去哪了?”这句病房里的高频话语,看似平常,实则隐含着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没耐心”现象的不满。在医患关系仍待修复的背景下,两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杜绝护士“没耐心”现象,其政策善意无疑值得点赞。不过,笔者认为,欲治“护士没耐心”,除了在行业自律层面要求其提高职业素养之外,必须解决“重医轻护”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因为 “护士没耐心”很大程度上是“重医轻护”等现象派生的问题。
事实上,被称为“白衣天使”的护士,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非天生“没耐心”,也并非不愿有“耐心”。比如,一名输液护士一天内要负责为五六十名患者输液,核对患者信息、配置药物、询问病情、找准血管、药水消毒、静脉注射、换药拔针,诸多环节环环相扣,且耽误不得。假如哪个环节耽误或“耐心”了1分钟,护士或会遭排队患者的不满甚至谩骂。在此情形下,耐心与效率,孰轻孰重,会让护士陷入两难境地。
透过一些护士“没耐心”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原因。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部分医院长期“自力更生”,为留住优秀医生而“以药养医”,造成了“重医轻护”的现象。在医院有限资源的分配比重中,医生往往占据优势,因其能为医院直接创收,而护士在医疗和创收过程中的作用,无疑处于从属地位。因此,一些医院不惜代价招徕名医,而出于节省成本计,对护士聘用工作不够重视,以致医护比例严重失衡。数据显示,有的医院,护理收入不足医院全部收入的0.5%,护理收费仅为护理成本的10%左右,这更加激发了医院“重医轻护”的意愿,以致“喂饱医生的嘴,跑断护士的腿”的现象愈演愈烈。
其实,早在1978年,当时的国家卫生部就发文规定,医疗机构病床与护士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1∶0.4。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护士条例》,再次以法律形式将这一标准确定下来。37年过去了,这一“床护比”标准如今仍难以落实。2012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仅为1.85人,低于世卫组织的建议标准,更远低于发达国家每千人口注册护士6人的水平。
更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随着大医院的快速扩张和人满为患,社会对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日增。同时,由于护士工作负荷重、待遇较低、前景堪忧等因素,不少护士、护校毕业生纷纷逃离或放弃护士行业,以致“床护比”离“参考标准”相差更远。此外,分级诊疗难以落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护士人手紧张状况。
此次两部门以行政性的“通知”对护士“没耐心”现象说不,显然不乏倡导与警示意义,但并非是药到病除的“特效药”。若要从源头上根治“护士没耐心”,就必须持续推进医改,着力改变当前“重医轻护”现状,给予护士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如此,方能让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的善意落到实处,真正让护士更有爱心、耐心和细心。
编辑:水灵
关键词:护士 耐心 白衣天使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