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提案 提案
福建省政协委员林少川
闽南文化融入“海丝” 设“世界闽南祖地”
原标题;省政协委员林少川:闽南文化融入“海丝” 设“世界闽南祖地”
林少川,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学研究所所长,《闽南杂志》主编。兼任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会理事,泉州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专著《陈嘉庚与南侨机工》,编著《海内外林姓源流》和《泉州革命建设改革史画集》等,对闽南文化和“泉州学”研究颇有造诣。
人民网福州3月23日电 (吴隆重)“建议设立‘世界闽南祖地’,将弘扬闽南文化列入国家第13个五年计划。”作为福建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林少川的政协提案多次指向闽南文化,并为相关项目的实施而奔走疾呼。此前,他关于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举办郑成功文化节等多条建设性提案建议已经得到政策性支持,为海峡两岸各界人士所瞩目。
林少川在福州参加本网《两岸交流与闽南文化》研讨会之际,就弘扬闽南文化的战略性问题,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海峡两岸共同创新发展了闽南文化
林少川长期进行闽南文化研究。他发现,海峡两岸都认为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布在海峡两岸以及世界各国和地区6000多万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闽南文化起源于中原,发展于福建南部的“金三角”泉州、漳州、厦门以及台湾,融合并体现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外来文化的神韵和精髓,经过闽南人的代代传承、弘扬与创新,形成了上接中原吴越、下续中国台湾、海外,直至超越地域限制,成为所有闽南人共有的文化。
林少川分析,台湾汉族同胞大部分是闽南人,讲闽南方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都与闽南相同,以此为基础的闽南文化对台湾人民有着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海峡两岸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必须增进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作为“闽南文化”载体的宫庙、宗亲、民俗、文艺,吸引了很多台湾人前来大陆寻根谒祖、观光考察、投资兴业; “闽南人”是台湾最大的族群,台湾本土保留着浓厚的“闽南文化”,绝大多数台湾老百姓对祖籍地和祖先、神明都怀有虔敬、向往之情,他们对海峡两岸的闽南地区、闽南人也自然怀有好感,闽南文化可以使两岸人民在心理感情上走得更近、相处得更融洽;台湾人和大陆的闽南人一样,爱拼敢赢,擅长工商经营,台湾曾创造出经济奇迹,闽南地区亦跻身于国内较发达地区,闽台两地在创造辉煌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台湾经验”、“特区经验”、“泉州经验”、“晋江模式”,这些都闪耀着灿烂的现代工商业文化光辉,都为“中国梦”作贡献,创新地发展中华文化。
上百个政协提案助推闽南文化
林少川有上百个政协提案与闽南文化有关。近年来,他建议将弘扬闽南文化列入国家第13个五年计划,设立供两岸人民共同瞻仰的“世界闽南祖地”,在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办好郑成功文化节,举办两岸人民共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纪念活动,设立“闽南文化生态区保护”促进海峡两岸及世界闽南人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抢占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等等,这些卓有见地的建议不少正在成为现实。
在林少川眼里,加强两岸民间信仰交流是弘扬闽南文化的基础性工程:闽台神缘一脉传承,来自泉州、漳州等祖籍地的民间信仰在台湾广为传播,妈祖、关帝、保生大帝等台湾主要的民间信仰都是从泉州和漳州分灵出去的,“两岸同烧一炷香”,两岸宗教特别是佛教、道教,更是同宗同源,这些民间信仰交流交往,成为联系两地民众的感情纽带,推动两岸民众的感情沟通和商贸往来;宗族文化建设直接体现两岸人民亲缘血缘关系,开展姓氏源流研究、祠堂修建和族谱对接修订工作,成效渐显。他建议有关部门应持开放务实态度,对两岸民间信仰的活动继续予以支持。
2001年以来,厦门、泉州、漳州和龙岩等地,多次承办了较大规模“闽南文化研讨会”,后来,发展成为“世界闽南文化节”,并于2012年在台南举办,2013年在泉州举办,2014年在澳门举办,2015年将在金门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共识。鉴于“世界闽南文化节”的成功经验,林少川希望有关方面积极筹备成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世界闽南人发展促进会”等以弘扬闽南文化为宗旨的社团组织,加强闽南文化研究工作,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将闽南文化融入“海丝”大平台。
林少川还着重介绍了“五南文化”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作用。“五南文化”即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和南派工艺,这些文化元素已深深扎根在台湾人民的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五南文化”品牌,传承中华文化精华,展现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会增进台湾人民的祖籍地文化认同。为此,应加强两岸闽南文化人才的培养,尤其多做两岸年轻人的工作,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及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薛鑫
关键词: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福建省政协委员 林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