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相关头条相关
“指尖”祭奠成中国清明纪念新风尚
新华网北京4月4日电 打开微信朋友圈,进入清明祭英烈专题,伴着雄壮、低回的音乐,秋瑾、李大钊、方志敏、瞿秋白等革命烈士的图文事迹依次跃然于屏幕,滑动指尖可以为英烈献花,也可以写上你的留言。
临近清明,这款名为“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的轻应用正在中国数十万手机用户的微信朋友圈被不断“刷屏”。25岁的安徽大学学生周彤在手机上动动指头,便成为第874552位向英烈献花的网友。
打开标称“中国最权威的网上祭奠平台”的清明网,访问者可免费为故去的亲人创建网络私人纪念馆,并在设置虚拟含有墓碑、青山、花卉的场景。祭拜者可以选择焚香、点蜡烛、摆供品、鲜花等方式来对故人进行祭拜,也可以撰写表达哀思的留言或者文章。
目前,不少人离乡打拼,清明节也能以回乡祭祖,类似这样通过网站、自媒体、手机“献花”留言的“指尖”祭奠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
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多部门共同举办的“2015网上祭英烈”网络签名寄语活动于4月1日至7日集中开展。截至发稿时,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参与人数超过315万,留言近46万条。
依托学校少年宫的多台电脑,安徽省无为县牛埠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分批登陆中国文明网网站,浏览“网上祭英烈”专栏,向革命先烈鞠躬献花、签名寄语、抒写感言。该校校长王俊告诉记者:“通过网络祭奠这一新颖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网上祭奠不仅提供了网友缅怀英烈的新平台,更激发了越来越多中国网民的爱国情怀。在新浪微博上发起的“清明祭英烈”微话题吸引了数十万网友的参与。其中,河南共青团的官方账号发布微博称“让我们相约在网络空间,共同祭拜英烈,再次铭记他们不朽的精神,表达敬仰与哀思,勇当时代先锋,争当民族脊梁”,得到了30余万的转发量。
“指尖祭扫”也被一些爱国教育景区引入,成为扩大宣传教育的新手段。重庆一景区近日就竖起“重庆大轰炸惨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等多块二维码墓碑,市民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各个“网祭”网页,除在网页上为遇难同胞献花、点蜡烛,还可了解到相关历史事件背景。
金寨县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赵先志认为,指尖上的献花点烛既方便又环保,对于一些远隔万里的祭奠者很受用。
2014年,中国首次设立全国烈士纪念日,并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借此缅怀历史、传递和平的美好愿望。
“这几年,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参与纪念英烈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作为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者,赵先志深有感触道,人们追忆英烈热的背后是社会爱国热情的日渐高涨。
不过,一些受访者也表示,无论是祭奠网站、客户端抑或是轻应用,如今呈现形式大多较为简陋,内容过于单调。据民政部2013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建立了2.5万座烈士纪念设施,设立4151个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遗憾的是,这些设施和单位很多在网络、客户端上无迹可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表示,网络祭扫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哀思,是移风易俗的好方式,虽然略显无奈,但起码是目前当代人表达对先人怀念的最理想的方式之一。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则认为,“指尖”祭奠迎合了现代人的接受习惯,突破了时空距离,降低了操作难度,带来了祭奠的常态化及可持续。他建议,对于先烈的追思并不能本末倒置,不应完全脱离线下庄严而肃穆的仪式,线上线下相辅相成才能让祭奠国魂“入脑入心”。
“时代在发展,当代人祭祀先人的方式可能有很多,但千万不能流于形式。我们需要的是心中对故去亲人存在一种真正的敬畏和缅怀,而不是满足了形式上的需求。无论怎样祭祀,都不能忘本,这才是清明节祭祀先人的真正意义。”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说。(采写记者:杨玉华、刘硕、陈诺、秦宏)
编辑:罗韦
关键词:祭奠 中国 指尖 清明 纪念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