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横山起义的五个组成部分
参加横山起义的部分领导干部在延安交际处合影。前排自左至右:李振华、张午、范止英、范明、胡景铎、师源、姚绍文,后排左二魏茂臣、左三张亚雄、左四杨汉三。
1946年10月23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以醒目的标题——“胡景铎将军率五千义旅通电全国成立西北联军骑六师,解放土地两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十万,誓为粉碎蒋、胡进攻实现民主而战”——报道了胡景铎将军率部在横山起义的壮举。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后来称此次起义的胜利“是党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
本文内容选自《横山起义》,追述了横山起义的五个组成部分。
波罗起义
1946年10月12日夜,在陕西省横山县境内的波罗堡,按照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胡景铎的吩咐,指挥部参谋姚绍文以召开紧急会议的名义,派人去把参谋主任薛宏道、第三大队队长高乐天、政训官武之缜等人,按次序一个一个地“请”来。
在大门里迎候他们的是胡景铎的警卫员黄福初和两名亲信。几个人陆续到达后,警卫员二话不说,先缴了他们及随从的武器,押进一所房间,交给姚绍文“接待”。薛宏道气急败坏,高乐天暴跳如雷,武之缜惊恐万状。姚绍文说:“本人奉命办事,请各位少安毋躁,副指挥马上就到。”他指了指坑上摆好的烟具:“请各位自便,但不许走出房门一步。”
与此同时,胡景铎也在指挥部办公室召集副官主任杨俊亭、八中队队长李振英、机枪中队队长程仲远、秘书张怡祖等人开会。胡景铎说:“我们马上举行起义,所有官兵务必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决保证起义成功。”接着发布命令:李振英控制南城城防,准备迎接解放军进城,同时派人监视薛宏道、高乐天的住宅,不能有任何差错;程仲远立即接管西城城防,收缴驻守西城的七中队(队长屈文治,是高乐天的亲信)的枪,把屈文治押送指挥部;杨万钧、王钰配合程仲远的行动;杨俊亭、张怡祖留守指挥部,整理文书档案,准备移交;排长以下所有官兵放下武器,就地待命,防止任何意外事故。会议很快结束,各人领命而去。
程仲远接管西城的任务非常顺利地完成了。由于杨万钧、王钰等人在七中队士兵中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程仲远一声令下,士兵们纷纷缴出枪械,屈文治也不得不乖乖地把城防交给程部接管。整个波罗堡就完全掌握在起义部队手中。
10月13日零时刚过,胡景铎回到官邸会见薛宏道等人,告诉他们说:“解放军已经进城,我决定立即起义,退出内战,这是我们这个部队的唯一出路。各位不要害怕,一切后果由我一人承担。你们愿意参加起义就留下来和我一起干,不愿意参加起义的可以随时离开,我保证各位身家性命和财产的安全。”
薛宏道等人表态说:“一切听从副指挥官的安排。”
13日上午7时左右,指挥部南边的操场上集中了波罗堡的所有官兵,胡景铎上台讲话,宣布起义。
海流兔庙起义
胡景铎在发动起义前一两天,先后给已经联络好的杨汉三、张亚雄、许秀歧、范止英、秦悦文、吴凤德等人送信,要求他们按预定计划,统一行动,就地起义。同时,他还派人去榆林把在那里进行策反和联络工作的胡希仲、魏茂臣等人接回波罗,共襄义举。
驻扎在波罗北面海流兔庙的十一旅骑兵连连长杨汉三接信以后,立即率其所部向景文祺发动进攻。景文祺已经得到了波罗起义的消息,眼看他的骑兵连即将处于起义部队和解放军夹击中,就率领部队逃往榆林去了。杨汉三带领他的部队南下波罗,参加了胡景铎的起义队伍。
驻守在波罗以南五龙山、殿市、韩岔的几个中队,在胡景铎的命令下也随即参加了起义队伍。
石湾起义
石湾镇,是直接通向陕甘宁边区的军事重镇,山上有国民党两个中队驻守。镇里驻守着以上校团长张子亚为首的国民党保九团团部和国民党米脂、绥德、子长等县的“联合党部”,还有敌镇公所和一批来自边区的逃亡地主。为了对付这些反动势力,保证起义的胜利,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张亚雄、范止英,以及陕甘宁边区派来的朱光、贺成斌等人,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秘密工作。
在预定日期将要到来的时候,负责接应起义的绥德军分区副政委高朗亭秘密会见张亚雄,了解了石湾镇的情况,研究了外合内应的具体计划,并指示他们要在起义前尽量排除不利因素,集中起义力量,分散反动势力。
张亚雄把可信赖的部队调进城,把妨碍起义的部队调出城。这样一些调动,使石湾镇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起义部队的变化,力量对比基本上是二比一。与此同时,张亚雄又以加强防务、维护地方治安为由,派了一个班把守在联合党部和镇公所门口,监视有关人员的活动,以便在起义时一网打尽。
10月12日上午,张亚雄、许秀歧接到了胡景铎派人送来的密令:“驻横山一带的部队,特别是波罗、石湾的部队,都要在明天(10月12日)晚上12点钟(即13日0时0分)统一举行武装起义,联络记号是左臂扎白布或毛巾。绥德分区高朗亭同志带部队支援石湾起义,要注意联络好。”张亚雄和范止英商量后立即召集参加起义的骨干分子开会,由范止英下达命令,进行了具体的战斗部署。
时近午夜,石湾镇四门上锁,镇内外静悄悄。在许秀歧驻守的东门北边,赵振中等人秘密地挖开了城墙下面的涵洞,张亚雄和范止英弯着腰穿洞而出,在月光下向前面张望,只见高朗亭副政委率领着绥德警备旅三营和一支游击队共400余人,已经埋伏在不远的地方。张亚雄急忙上前联系,随即引导接应部队进城。当他们正在穿洞进城的时候,被北寨一中队的哨兵发现,朝空中开了一枪,寨内其他士兵也跑出来乱枪射击,致使几名解放军战士死伤。范止英急令打开城门,解放军一拥而入,兵分四路,向着南北寨子、迫击炮中队和团部发动进攻。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守军士兵全部放下武器,参加了起义。
许秀歧率领机枪中队的两个排,包围了国民党“联合党部”和镇公所,把40多名顽固反动分子全部逮捕。但是,团长张子亚带着他的警卫队仍然坚守在团部,拒不投降。双方僵持到13日中午12时左右。范止英冒生命危险去团部进行谈判,劝说张子亚放下武器。
范止英冷静地告诉张子亚:“有两个办法任你挑:一个是弃暗投明,跟胡老六(胡景铎)一同起义,参加革命队伍;一个是你如果不愿参加起义,由解放军护送你安全出境,请你考虑挑选。”张子亚自知大势已去,无能为力,就自己回家去了。
张子亚离开团部后,范止英命令警卫和团部所有人员放下武器,缴械投降。
高镇起义
石湾起义后,高朗亭和张亚雄立刻整顿人马,带领各自的部队出发,北上高镇(高家沟),接应秦悦文和吴凤德,帮助解决第二大队的起义问题。
保九团副团长秦悦文与胡景铎谈话后,已经下定了起义的决心。在波罗起义的当天傍晚,他接到了胡景铎的密信:“时机已到,可即率队起义,具体行动就近听从高朗亭副政委的指挥。”接着是张亚雄来信,说他和高副政委“日来高镇,暮宿张家洼(距高镇十里)”。
秦悦文立即派人请来第二大队队长吴凤德,共商大计。他们决定,马上召集连长以上军官到大队部开会,晓以大义,宣布起义。
在会上,吴凤德说:“现在宣布我部全体起义,这是副总指挥决定的。蒋介石祸国殃民,跟着他走只能亡国害民,我们要革命,要弃暗投明,要跟着共产党解放全国人民。”秦悦文也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副总指挥怎样命令,我们就怎样执行。现在波罗、石湾已经起义,解放军已经兵临城下,任何人想要负隅顽抗,只能是死路一条。”见副团长秦悦文的态度如此坚决,其他人会者纷纷表态说:“服从命令,参加起义。”
秦悦文吩咐大家各回营房,待命行动,然后和吴凤德一起星夜赶赴张家洼会见高朗亭和张亚雄。
高朗亭对秦、吴二人率部起义表示热烈欢迎,派了一位参谋随同秦、吴进城察看情况,并指示他们立刻逮捕反动头目,以防意外。在特务分子吴天德等悉数落网以后,高朗亭和张亚雄率部进城,高镇附近的吴家园子、油房头各据点也闻讯而动,参加了起义。
横山县城起义
在波罗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横山县城的国民党22军独立骑兵团也举行了起义。
骑兵团团长王永清在被解放军的包围下,孤立无援,困守城中。正在走投无路之际,15日,胡景铎派副官主任杨俊亭给王永清送去一封信,劝他放下武器,率部起义。王永清接信以后,到波罗面见胡景铎。胡景铎对他明以大势,晓以利害,劝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参加起义。王永清在大势所趋情况下,接受了胡景铎的忠告,于16日回横山县城,率其所部宣布起义。
至此,横山起义宣告胜利结束,国民党第22军和新编11旅的部分官兵,陕北保安指挥部及其所属保九团的全体官兵,共5000余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上了革命道路。
编辑:曾珂
关键词:横山起义 胡景铎将军 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