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上海在迈向全球城市进程中提升影响力
上海应当更好地发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地区门户城市的作用,向外连结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在引领长三角地区迈向“工业4.0”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上海的全球影响力。
197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亚洲、新兴经济体、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活动的地理拓展和功能整合是相互协同的,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关联性。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城市体系的转型,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转变成为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
研究世界城市体系应当把握四个维度
其一是“全球资本控制中心”和“全球资本服务中心”。前者强调以跨国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网络为表征的全球资本控制中心,后者则关注以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和分支机构网络为表征的全球资本服务中心。全球资本控制中心和全球资本服务中心并非是完全重叠的,但主要全球城市(如纽约和伦敦)既是全球资本控制中心又是全球资本服务中心。
其二是“总部集聚度”和“网络关联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有些城市是跨国公司的总部集聚地,还有一些城市则是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集聚地,另有一些城市既是跨国公司总部又是分支机构的集聚地,因而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形成不同的网络关联度。
其三是全球城市关联网络的“外向度”和“内向度”。基于跨国公司关联网络的城市之间关系并不是对称的,外向度是指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城市发至分支机构所在城市的关联,而内向度则是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所在城市接收来自总部所在城市的关联。一个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网络关联度则是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的总和。
其四是“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无论在全球资本控制还是全球资本服务的世界城市网络中,城市的外向度越高,更为显示其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中心城市属性;城市的内向度越高,更为显示其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门户城市属性。
研究表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主要公司的总部集聚度和网络关联度的城市排名并不一致。伦敦和纽约是外向度最高的全球中心城市和内向度很高的区域门户城市;巴黎和东京是外向度很高的全球中心城市和内向度一般的国家门户城市;香港和新加坡是外向度较高的亚太中心城市和内向度很高的亚太门户城市;上海是外向度较低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和内向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门户城市。
研究显示,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逐年上升。作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集聚地,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门户城市”;长三角地区作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上海发挥向外连结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在全球影响力中,上海的经济影响力高于其他影响力(如科技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政治影响力等);在经济影响力中,上海的网络关联度高于总部集聚度。
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思考要点
明确阶段目标:在门户城市的发展维度,如何从当前的长三角地区门户城市迈向国家门户城市和亚太区域门户城市;在中心城市的发展维度,如何从当前的国家中心城市迈向亚太区域中心城市和全球中心城市。明确阶段目标并不意味着要设定达标时限,因为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发展进程,不仅取决于上海的意愿,更与外部发展环境紧密相关。
借鉴对标城市:国际经验表明,全球城市发展战略应当聚焦三个维度和七个方面。在核心维度(经济影响力),全球城市应当成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或区域总部集聚地和全球或区域的金融中心,并且拥有发达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支撑维度(科技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全球城市应当成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基地和市场、国际性的旅游和会展目的地;在基础维度(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全球城市应当成为精英人才汇集地、信息、通讯和交通枢纽。为此,上海的全球影响力应当从经济影响力拓展到综合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科技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在经济影响力方面,不仅要强化外源型发展的门户城市属性,更要提升内生型发展的中心城市属性。
考虑中国国情: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进程与中国的总体发展进程是密切相关的,受到国家体制改革进程的全面影响。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上海才有可能迈向全球城市的更高境界。
突出地区特色: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上海应当更好地发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地区门户城市的作用,向外连结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在引领长三角地区迈向“工业4.0”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上海的全球影响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编辑:水灵
关键词:上海 在迈向全球城市进程中 提升 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