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一个新职业,一段大历史

2015年04月29日 09:59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原标题:记者手记:一个新职业,一段大历史

  新华社郑州4月29日电(记者 程士华 张兴军) 头戴遮阳草帽,脚穿长筒胶鞋,两手全是黑乎乎的淤泥——正在水田里忙着育秧苗的王书芳,看上去跟其他农民没什么两样,却代表着农业产业化背景下一个新工种:职业插秧工。

  在安徽等地肥沃的稻田间,插秧工最早零星出现于十多年前。

  起初,只是插秧季节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不收钱只管饭。随着村里外出人员的增加,家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小孩,还有的甚至一家人全都外出了,平均下来每户人家种的田亩数越来越多,只靠老人或者自家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越来越多的田需要找人帮忙插秧,但是总是麻烦其他人在人情上也说不过去,随后按天计酬当日给钱的做法越来越普遍,专门的插秧队应运而生。

  48岁的王书芳既是一个职业插秧工,也是安徽省定远县范岗乡诸多插秧队的队长之一。说是队长,其实和普通队员基本一样,每天插秧的地亩面积一样,领到手里的工资也一样。唯一的特别之处,就是要负责接受雇主的预约以及队员之间的沟通召集。

  “一到了农忙时节,晚上电话就响个不停,每个月仅仅电话费就得多花百把块钱。”她说。

  农忙时节,寸时寸金。如果哪家想找插秧队帮助插秧,一般要提前三四天和王书芳预约。农忙时,早一天插下田里的秧,苗情明显比晚一天的看着好很多。有些心急的农民,会跑到王书芳家门口蹲守找她去插秧。时间一长,知名度大了,不仅本村本县农户找她,经常还有邻县凤阳县的农户来找插秧队。

  接的活多了,也就更累了,夜里躺床上翻身的力气都没了。王书芳说,队员们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一般6点前要确保吃完早饭,赶到田里开始插秧。如果晚了,雇主会抱怨干活少,再说毕竟是拿了工钱干活的,对方不说,自己也会不好意思。

  插秧队一直要干到中午12点才能回家吃午饭,然后一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能结束。如果遇到心眼多的雇主,还会在大块田地栽完了以后,再告诉附近还有一小块田需要插秧,她们还得再加班个把小时,全部栽完了,才能从雇主手里拿到一天160元的工钱。

  与传统农民相比,插秧工们有着很多新特点:首先,他们按天领取薪酬,和雇主一天一结,自己的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可交易贩卖的商品,而且随行就市,水涨船高,近年来薪水一直都在提高,每天的工钱也逐渐从数十元增加到现在的100多元。

  其次,他们不再是只给自家插秧,而是谁给钱就给谁家做,每年农忙期间给别人家插秧的地亩数量远多于自己的地亩数。

  “每天都要栽上10个小时以上,手指甲都快磨没了。”王书芳说,没了手指甲的保护,插秧时手指头一碰到水就会疼得钻心;因为反复弯腰低头,再加上稻田里热气熏蒸,眼泡经常浮肿起一大圈;晚上回家洗澡时,经常会看到背上晒伤,起了很多小水泡;往床上一躺,连翻身的力气都耗光了,立即就昏天暗地地睡了过去。

  记者看到,这些插秧队是清一色的妇女,年纪大的有52岁,年龄小的也都在45岁以上了。王书芳说,村里的几个插秧队里,都没有年轻人,等自己这一批人年老以后,没力气再干农活了,那么家里田地谁来耕作,这是个让她很发愁的问题。

  插秧工是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农业产业化初期背景下出现的新群体。他们的出现,弥补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随着农机化水平逐渐提升,这一群体也将会逐渐被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所取代,这种趋势已经显现。

  在安徽范围内,2014年机插秧率快速提升,目前已经增加到30%以上,机插秧面积已经超过1000万亩。

  定远县农委副主任张春进说,高速插秧机一天可以栽80亩左右,而人工插秧一个插秧工每天在一亩左右。机插秧相对更为省工省时,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现在下田干农活,还算是舒服的。夏天插秧那才叫热呢,上面太阳烤,下面热气蒸,汗水浸得头发全都湿漉漉的。”王书芳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弯腰干活。她用干稻草把撒了种子的土层盖上,盖上薄膜,再用淤泥抹压在薄膜两侧。

  看着这个勤劳辛苦的人,记者百感交集:插秧工这个职业,由兴至衰,前后不过十余年。中国农业产业化迅猛推进的一段历史变迁,就这样生动地发生在我们眼前。

编辑:水灵

关键词:记者手记 一个新职业 一段大历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