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课堂失守”谁该反思?
原标题:王珊:“课堂失守”谁该反思?
上课不玩手机21天,你行吗?近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分别有200多名同学参加了“挑战21天上课不用手机”活动,活动发起者表示,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被手机“套牢”的大学生们自我监督,回归课堂。(5月4日《新华日报》)
技术伦理学,致力于探讨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今,越来越多人能够认识到,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技术打上伦理标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的区别使用。手机的便捷之处,自是不言而喻,但随着学生的使用,手机的弊端被广泛讨论。
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话题,争论已久,没有结果的争论最后演变为“默许手机”。而大学生使用手机,家长和学校更加疏于引导,“手机进课堂”也就习以为常了。近年来,陆续有大学针对“课堂失守”现象采取行动。南京理工大学要求上课“关机”,江苏大学上课时间断网,扬州大学某院系高价购置了手机信号屏蔽器。
几个学生上课玩手机,可以责怪个人,但大学课堂被普遍手机捆绑,就不单是学生该思考的问题了。
首先应该反思的是大学生。大学提倡自由之精神,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学习高等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上课玩手机,既浪费时间,错失理论学习的良机,更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从小,我们便被教育“尊师重道”,而认真听课,是尊师的重要表现,避免手机发出的噪音打扰老师同学,体现的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在部分高校推行强制管理手机的举措之后,有大学生吐槽“把我们当成没自制力的小孩子”。如果大学生的自制力真有那么强,相信学校也不会做这些劳心又劳力的事。所以,大学生应该反思:应该如何自我约束。
比大学生更该反思的是教师。据麦可思的调查,大学生玩手机最常见的理由是课程枯燥。当下大学教师,为评职称为晋升,重科研论文轻教学,本末倒置的做法,让学生难以在课堂获得“干货”,学生又怎会对课堂“投桃报李”?教师设置教学课程,必须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前提,只有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来,课堂才能“活”,学生才会专注。改变“课堂失守”,教师必须要在重视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新方法,合理引导学生使用手机,趋利避害。
最该反思的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首先,教育部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大学制度,更新教育理念,重视通识教育,锻炼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发其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不被枯燥的理论知识捆绑。其次,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实际,设计当地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关系和内容,激发高校释放真正的教育价值。最后,高校在教师考核工作中,将论文和科研视为第一位,忽视教师的教学成果考核,造成了教师“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尴尬局面。
大学课堂有传授知识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大学教育在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教育被吐槽的今天,从大学课堂入手抓,是必要又有意义的。
编辑:水灵
关键词:课堂失守 谁该反思 手机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