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中俄友好握握手,西方何必出头汗
习近平主席8日抵达莫斯科,将出席今天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在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集体缺席5·9庆典的时候,“中俄走近”备受西方舆论关注。然而它们的解读却戴着旧时代的眼镜。
西方的分析大多是同一个套路:先假设中俄两国在走向“同盟”,然后再罗列中俄之间的各种“矛盾”和“互疑”,证明中俄其实是彼此潜在的“对手”。这些论述在每个方向上都很夸张。
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俄关系似乎颇为焦虑,存在着中俄或会走向结盟的持久担心,因而很希望中俄之间出现一些“深层问题”上浮。它们满眼都是中俄拥抱和疏远的相反信号,导致严重自相矛盾的结论。
其实中俄关系充满了正常的元素。两国充分发展了睦邻友好及合作,并将与对方的关系置于战略突出位置。值得指出的是,两国相互的战略重视也首先基于自然原因,因为两国互为边界最长的陆地邻国,两国历史上的对立给双方留下了深刻教训。中俄形成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过程经历了苏联解体后俄外交思想的动荡过程,但两国关系的上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很顺利,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积累的结果。
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的确推动了中俄走近,但这种推力不是万能的。中俄两大国越来越紧密,相互尊重和妥当处理各种分歧的基本态度更像是决定性的。大国关系本来就都应当是这样的,只是中俄做到了这一点,许多其他大国之间没有做到,所以中俄关系十分显著。
中俄一再声明“结伴不结盟”,两国真是这么想的。中国很重视同西方的关系,俄罗斯同样不想同西方搞僵。中俄战略合作不具有排他性,对这种朋友多多益善的处世哲学西方似乎很难理解。美国和其他西方主要国家都习惯了排他性结盟,而且它们的同盟关系往往潜含着对第三方的攻击性。对西方来说,朋友好像必须要有敌人来衬托,只交友不树敌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政策。
我们怀疑,那些研究“中俄结盟”的西方精英在内心深处有着对中俄挥之不去的敌对意识。是他们心中的阴暗造成了自己的焦虑,担心“中俄结盟”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注定活得很累。
21世纪应当是结束“联盟政治”的时代,坦荡的、有力量的大国尤其应抛弃结盟思维。美日等仍在升级同盟关系的国家应当在中俄新型合作关系面前感到惭愧,它们应当想想,如果世界上有更多国家学着它们的样子搞出种种军事同盟,那么将有什么样的混乱和灾难等着人类。
中俄两国都从彼此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受益了,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证明它从中俄这种关系中受害了。由于中俄关系在整个国际关系中是一种庞大的存在,它对地缘政治以及国际关系文明的影响力都是显著的。
一些人宣扬中俄友好只是“权宜之计”,这是基于老思维的看法。时代在前进,这种前进的锋线不光是西方,新兴国家成为新的实践活跃区。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国政治游戏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不断进化。中俄关系会成为21世纪大国关系的典范,历史是开放的,真实的答案将有目共睹。
编辑:水灵
关键词:中俄友好握握手 西方 何必出头汗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