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奇妙的博物馆>相关新闻相关新闻
蕙眼英伦:巴斯邮政博物馆
巴斯邮政博物馆的旧办公桌
今天是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我给读者讲讲英国巴斯邮政博物馆。说来,我是第一个到访该馆的中国记者,迄今为止,去过那里的中国游客也还只是个位数。
巴斯市是联合国著名的三大古城之一,是英国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旅游胜地。名声这么大,其实它面积很小,都不够出租车跑起来的,平时也只有9万常驻人口,但却极有文化内涵,是个用宗教、历史、哲学、艺术慢慢积累起来的,可滋养心灵的享受之城。
巴斯邮政博物馆在世界邮政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地位都十分重要。因为它可说是全世界现代邮政的滥觞———1840年5月2日,从这里寄出了世界上第一封贴有邮票的信,上面那枚邮票,即大名鼎鼎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头像“黑便士”邮票。
黑便士明信片
今天,这枚珍贵无比的邮票依然收藏在这家邮政博物馆里,但普通观众却只能看到它的放大照片悬挂在墙上。还有用它制作的明信片,上面有这枚邮票的图案,还有放大了的邮戳,清晰地显示着“BATHMY21840D”(“巴斯1840年5月2日D”)的字样。明信片以每枚30P(相当于人民币3元)的价格向参观者出售。
博物馆内容之丰富之深厚,简直就是一部《世界邮政史》。让人心生敬意,不由得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阅读起来:
几块石头,灰白色,外表光滑,中间有凹下去的部分,原来它们竟然是4000年前皇族密信使用的信封。凹下去的部分放入信件,当然不是纸质的,因为当时还没有纸。
几个似泥又似石的板型家伙,是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的泥板邮件,它们的内容密不可知,也许只有丹·布朗笔下的密码专家才能破译?
从16世纪开始,欧洲慢慢开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邮政系统。在玻璃展柜里,摆放着两封信的真品,一封是1508年从威尼斯寄出的,还有一封是1528年从意大利寄出的。纸张还不算想象的那么黄和旧,字迹也还能看得很清楚,只不过上面写的是古体的意大利文,识不出内容是什么?也真难以想象这500年前的信是从哪儿寻觅来的!
巴斯邮政博物馆的老式邮车
17世纪和18世纪是欧洲工业革命兴起的世纪,其邮政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看到了一个和真人大小差不多高的木雕PostBoy(邮童),穿着红色的邮政服装,笑嘻嘻地站在那里。说是邮童,其实是个大小伙子,据说这样的木雕在世上仅存此一个了。当时邮童们送信,起初是骑马,后来换成了红色的邮车。英国邮政和中国邮政的绿色正相反,他们使用的基色是红色,邮车、邮筒、服装等等都是红色的,一直沿用到今天。而邮童的出现与其说是为了送信,不如说是为了收钱,因为先前所有的来信都是放在一个公共的地方,比如商店或酒吧里,由本人自己去取,取信时需要付邮费,但由于很多人不知道有信来或者没钱取不起,就造成了许多悲剧性故事和大量的浪费现象。而那时的邮筒则是放置在火车上的,由寄信人自己把信件送到火车上,然后就被带去远方了。
到了19世纪20年代,纸张还特别珍贵,每张纸都要使用4次。所以现在我们看的一封信的页面上,先后写下了四封信:第一封是从右往左写,第二封是从左往右写,第三封是从右上角斜着往左下角写,第四封是从左上角斜着往右下角写,看着可真叫人眼花缭乱的。
然而,邮童的出现,还是没有彻底解决邮件的收费问题,因为有些穷人明明知道那是自己的来信,可因为没钱付费还是不取。1837年2月1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有一位叫罗兰·希尔的发明人,先后向奥地利、希腊、瑞典等国政府提出使用邮票的建议,但可惜都没被采纳。这位有创见的人即“黑便士”邮票的设计者,历史注定了要助推他一把,也注定了要把荣耀给予大英帝国、给予巴斯,于是在又延宕了1173天以后,终于从巴斯市的布劳德大街8号,寄出了世界上第一封贴邮票的信,人类邮政的历史新纪元,从此揭开了辉煌的现代大幕……
巴斯邮政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阔大的油画,诙谐地展现出18—19世纪的英国,邮递马车来到一个小镇的情形:马车上的邮差在3公里以外就吹响了号角,邮号一共有6种音调,分别显示出“上车”、“快行”、“让路”、“过关”、“换马”等行进状态,以便让前方沿途的人们做好迎接的准备。果然,小镇上的人们听到号角,差不多都跑出家门来迎接,小孩子和小狗们在趁机捣蛋,邮差则像救世主一样坐在高高的邮车上,居高临下地接受人们的欢呼。当时邮递马车的到来,把各地封闭、沉闷的生活连接了起来,因此就成为节日一样重要的精神大事,其所到之处都能掀起一阵阵狂欢的旋风。
在世界文明史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人来统领的,可以说没有人、没有传奇人物,就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巴斯邮政博物馆的《导览》小折页上,介绍了3位重要人物,印着他们的古装相片:
第一位是劳夫·艾伦,他1693年出生在英国的坎沃,14岁就开始经营其外祖母在哥伦布大街的邮局,到19岁时已经是巴斯邮政局局长了。艾伦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改革了巴斯的邮政系统。过去,由于巴斯是归于布里斯托尔大区管辖,所以从巴斯寄往伦敦的邮件必须先往西送到布里斯托,然后再折返往东送到伦敦。艾伦建立了直接通往伦敦的邮政系统,这样就激活了巴斯及其附近地区的邮政市场,也为以后巴斯在世界邮政史上的惊人之举埋下了伏笔。
第二位是约翰·帕玛,他是土生土长的巴斯人,于1784年策划运行了第一次邮政班车。这一活动取得了非常的成功,从此,邮政班车路线几乎延伸到了巴斯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大大提高了邮政快递的速度和效率。其实,这位帕玛并非邮政人员,而是巴斯一家剧院的经理,邮政班车的思想火花产生于接送演员的马车,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一不留神竟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第三位是汤姆斯·摩尔·马思葛雷夫,他在1833年至1854年当了21年的巴斯邮政局局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历史对他这21年兢兢业业工作的回报是:1840年5月2日,就是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黑便士”邮票盖戳的人。这位辞世在自己邮政工作岗位上的老人,亲手开启了一个邮政新时代。
本文最后,我还要揭示一个底牌:别看这座巴斯邮政博物馆是如此的大名鼎鼎;可是在商品经济大潮汹涌冲击的今天,它也已经由原来中央邮局后院的大街上,被挤到邮局的地下室,一个十分狭小、拥挤的空间。看来,在巨大的商业“侵略”面前,文化、艺术、历史、哲学……都得统统让位给利润这只贪婪无厌的怪兽!
所幸的是,金钱可以买到最好的地皮,却不能买走人心。人类文明的希望也就在这里———在我们参观展览的整个过程中,都是白发苍苍的保罗老先生陪同,他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介绍每个展品、每个历史细节,声音里充满了行业的激情,就像炫耀自己平生最重要的成就。他是一位志愿者,退休之后自愿到这里来服务!
我向他投以极其敬佩的目光,并与他合影留念。正是因为世界上还有这样纯粹的、为文明所必须珍视的某些事业无私献身的人士存在,文明的光芒才能代代不熄,薪火相传,神圣保留,恒久永远!
(作者系光明日报领衔编辑、中国散文协会副会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巴斯邮政博物馆 博物馆 黑便士明信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