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最后一公里”在哪里?

全国政协“‘十三五’期间就业政策有关问题”系列调研报道

2015年05月19日 08:59 | 作者:司晋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全国政协“‘十三五’期间就业政策有关问题”系列调研报道 “最后一公里”在哪里?

  “就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到底在哪里?”

  “藏区大学生就业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政策?落实得怎么样?”

  ……

  5月15日,全国政协“‘十三五’期间就业政策有关问题”调研组在青海召开座谈会。委员们听得仔细,提出的问题往往切中要害。座谈会主持人、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鼓励省内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创业者们融入与政协委员们的互动,敞开心扉谈问题,无需藏着掖着。

  展望“十三五”,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都发生变化,与之相伴随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现实问题,使就业工作面临更大挑战。而与之相对应的现实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正在全社会形成。

  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青海存在哪些问题?可以产生哪些对策?这正是全国政协调研组此行的目的。

  “青海的就业压力来自两方面,首先是人。现在突出的是两种现象,省外生源愿意留在青海的人数在增加,考出去上大学的青海生源毕业后回来的人数在增加。其次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青海下辖6个民族自治州,其中3个州因生态保护而未发展现代工业。企业少则经济不能充分发展,则就业压力凸显。”骆惠宁开门见山。

  这一席话,让甄砚委员若有所思。

  她说,“以前对青海情况不太了解,一直以为青海人口不多,就业压力不会太大。听了介绍,我有一点儿不成熟的意见。青海大美风光引人入胜,可以考虑把生态保护的压力变成增加就业的动力,安排生态保护公益岗位和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民族地区人们就近就业。”

  青海省社科院研究员高永宏的观点与甄砚不谋而合。他告诉委员们,城镇化过程中,青海农牧民变成市民后的就业情况的确是个难题。他认为好的解决途径是走一条依托于现代农牧业产业的现代道路,政策规划的着力点向就地城镇化方面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世代居于一地,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行为规则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技巧往往不能与新环境相适应。因此,委员们建议城镇化不能走某些沿海地区的弯路,特别还要注重人的城镇化。

  “省里一年要负责的就业人数大概多少?听教育厅和人社厅的同志介绍的情况好像不太一致。”对于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李滨生委员抛出的问题,青海省人社厅副厅长宋令文抢先给予解释,“教育厅的同志所指的是初次就业率,但政府还要负责历年未就业、失业再就业的人群,这样,每年政府要管的总体就业人数大概两万三四千人左右。”

  这些年,从中央到青海省,都出台了不少扶持创业者的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碎片化,一些政策缺乏衔接配套,有的政策落实到位还有差距。

  海东市的“拉面经济”享誉全省,创业者韩东已经把自己的品牌做起来,甚至把分店开到了北京和上海,带动了不少人的就业。他希望国家加大对就业创业的资金扶持,尤其在小额贷款这方面。“像反担保这种政策,操作起来有些困难。”韩东说。

  对此,骆惠宁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实体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融资难和融资贵,中小企业更是。近两年省里为中小企业担保的相关机构少说也有几百家,但还是不解决问题,根子在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有委员问道,这些担保机构目前的运行情况如何?

  骆惠宁说,总体不错,但这些机构逐利和服务之间的关系还未能很好地处理。目前省里的办法是通过财政拨款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化解资金。

  “我之前也做过相关调研,对就业创业政策碎片化感同深受。”听了有关小额贷款政策落实情况的介绍,住建部原副部长郭允冲委员脱口而出。“各部门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一个人真正去创业,可能还是摸不着门儿,可以创建一个平台把创业者、资金和人才整合在一起。”

  “不错,省政府正在进一步转变职能,发展市场主体,建立完善支持创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我们的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发展态势良好,建议大家这几天去实体看看。”骆惠宁告诉委员们。

  谈了这么多的情况,对于在座的委员们来说,思路始终凝结在“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上,彻底解决这个“一公里”的问题,答案或许就在随后的继续调研中。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 ‘十三五’期间 就业政策 调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