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解析五大最火谣言
不实传言为百姓生活埋雷 正确信息发布急需机制共建
启动仪式现场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1讯 (记者 向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养生,可是网络上充斥了太多谣言:鸭血清肺、草莓致癌、隔夜菜有毒、果汁减肥……这些“经验之谈”你信过几个?5月20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营养传播大会暨2015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启动仪式”上,公布了2015年“营养谣言调查”结果,“鸡蛋增加心脏病风险”、“无糖食品吃不胖”、“柠檬水抗癌”、“喝果蔬汁能减肥”、“隔夜菜吃不得”是传播最为广泛的五大营养谣言。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认为,此次调查暴露出我国网民营养健康素养低的特点,缺乏对营养谣言的辨识能力。
谣言的生命力为何那么强?马冠生认为,一是营养与健康直接挂钩,而食物营养健康谣言时不时“现身”袭击公众的心理底线;二是一些内容不完整的传言和信息问题流入社会,由于人们主观意识的参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形;三是正确、真实的营养信息相对缺乏,容易让一些谣言乘虚而入。谣言的扩散往往是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因此辟谣信息出现越早,谣言的扩散面就越小。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公众的营养素养更成为传播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涂光晋教授说,目前健康传播呈现出专业性强、解读力弱的现象,面对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有的人偏听偏信、有的人道听途说、有的人以讹传讹,引起了一场新的混战。面对各种精心包装的谣言,涂光晋建议专家“开口说话”,媒体“借口说话”。而作为公众,一定要擦亮双眼,看到营养知识就多思考一分,一般从以下三步着手。首先,找到说法的出处;其次,验证发言人的资质,看发言人研究的领域与自身的言论是否属于同一领域;然后,研究同领域其他专家的说法,并进行比对,不可偏听偏信。这一步骤能有效识别 “草莓致癌”、“无糖食品吃不胖”等常识性谣言。
活动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环球时报社、生命时报社主办,搜狐健康协办、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支持,来自政府、学界、媒体和企业的代表深入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营养传播策略。
2015年是“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走过的第四个年头,今年活动将围绕北京、上海、广东3个核心省市展开,希望通过与当地营养专家及媒体、公众的互动,结合线上新媒体传播渠道,继续打造全媒体营养传播的盛宴。
编辑:赵彦
关键词:饮食养生 网络谣言 隔夜菜有毒 草莓致癌 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