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被戛纳刷屏之后这篇侯孝贤值得一读
侯孝贤导演在戛纳电影节获最佳导演奖,微博和微信上被狠刷了两天屏,旧忆与新评纷至沓来,仿佛他是新鲜出土的文物。确实时隔太久。他的上一部戏还是2007年在巴黎拍的《红气球的旅行》,他也许久没有在世界影展让人瞩目,以至于自己都忘记上次戛纳给了他什么奖。关于《刺客聂隐娘》拍摄的消息已经传了十年八年,没什么花边与八卦,只是开机的新闻和停拍的传言。中间都是他做金马奖主席,在两岸三地参加各种论坛会议,讲市场、谈商业,多少不尴不尬。直至新作入围戛纳,终于尘埃落定。
1 借媒体热络的光,重读了两三篇有关侯孝贤的文章。关于侯孝贤的评议与访谈,二十年来不知道读了多少,手边随时翻看的中文书也有八九本。其中当然朱天文写得好,长的短的都有看头,毕竟是侯孝贤作品最贴身的人。她有一组短文叫《剧照会说话》,上来第一张就是《恋恋风尘》拍摄现场的侯孝贤,“废弃的矿坑前,侯孝贤拍小阿远从隧洞跑出来”。王家卫在法国Paradise电影公司看到这张照片,说:这不是山普拉斯吗。我们译作桑普拉斯,那个网球健将。图片上,侯孝贤腰背微弓、盯着前方,一副凝神蓄势的样子。于是朱天文又说这样子更像是Discovery拍到的猎豹伏击目标物。充满了爆发力。
2 对岸的大陆,两个人写侯孝贤最好。第一个写得好的是阿城,做过《海上花》的美术、也是《刺客聂隐娘》的编剧之一。阿城这篇《且说侯孝贤》已经写很久,先讲用录像机看《童年往事》,暗道“大师在台湾”,然后写在纽约遇到侯孝贤,在张北海家聚,拍了几张照,都是模糊的。我总记得阿城说:“侯孝贤果然厉害,有他在镜头里,大家就都不清不楚的。”第二个写得好的是贾樟柯,与侯孝贤同入围了今年的戛纳电影节,虽然是晚辈也算同场竞技。贾导那篇《侯导,孝贤》从一则二十五年前的《大众电影》看到《悲情城市》的简介说起,讲到法国南特影展上放完《小武》,在街上遇见侯孝贤,说了两句后都沉默了。贾樟柯这样写:这一幕并不尴尬,法国人说:彼此沉默的时候,其实正有天使飞过。
3 这两篇都是夹叙夹议,都是讲侯孝贤和侯孝贤电影的无法忽视的魔力。如果是讲到侯孝贤拍电影的方法,最好看的读物莫过于侯导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的讲稿(《侯孝贤电影讲座》,卓伯棠编)。没什么理论,全是口语,讲他的电影如何着眼、如何取材、如何顺着人物的生命去拍。书刚出来的时候,接连翻了两三遍,除了那些电影的信念和美学之外,他讲故事的语气有一番野生的魅力,不像朱天文他们写来文绉绉的,好读极了。
4 法国导演、也曾是《电影手册》的编辑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心仪侯氏电影,到台湾拍了纪录片《H.H.H》,最记得是跟着侯孝贤回到长大的地方,讲他的“童年往事”,语言表情极有生气的样子。我记得有次“法语联盟”到南京大学来放这部片子,是“法国电影周”当中的一部,礼堂很大,坐满了法语系的学生。当然没有几个人知道侯孝贤,都是被老师叫来学法语,谁知道银幕上出来一个操着台式国语的小个子,不停讲讲讲。我以为十分钟,观众就要跑光了,没想到都津津有味看到了最后。这是侯孝贤自身有蓬勃的生命力。都说他的片子闷,实际上会看、爱看的人,能看出他电影里的生猛。
5 我最早不是看到侯孝贤的电影,是听到的。盗版的唱片先于盗版的文艺片。记得有一阵街上卖CD的店,除了放欧美金曲,就放S.E.N.S.的电子乐《悲情城市》。悲、情、城、市,四个中文字撑满唱片封套。电音缭绕,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怎么个悲情法,只觉得神秘。实际上看到电影,也确实神秘,没见镜头离人这么远的,有时看见人形晃动、奔逃、追杀,远处有叫喊和枪声,镜头就去看山看云看海了。我们当时,只认得一个梁朝伟,之前看的都是他的搞笑片,谁知道在里面是个哑巴,表情也木然,有时还黑了屏打出一段文字。后来,读资料也知道拍片前后,台湾历史的转变与台湾电影的处境。但最动人的,还是那种一言不发时的气氛。
6 就像看《海上花》,我非常喜欢一开头九分钟长镜头,有一阵翻来覆去地看,里面有一种迷人气氛和情调,旧小说里也许有,但从没这么想象过,直觉是很亲切,但真是从未所见。《电影手册》的评论人Alain Bergala形容《海上花》是德拉克洛瓦的名画《阿尔及尔的女人》一样,被德加誉为“画下脑海中的影像”而非记录当下双眼所见之景。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再现”,文化的再现,逝去之美的再现。
7 以前看《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当然要从历史角度来看,看《恋恋风尘》、《风柜里来的人》也要从社会学来看。后来听说侯孝贤从沈从文的《我的自传》里获得了拍电影新的视角,去拍所谓“自然法则底下的人的活动”。于是,有一阵子电影青年们都寻这部小书来读,一个二十多岁乡下文学青年写的“自传”。作为观众也由此懂得,所谓“悲情”,绝不仅是要拍一股子哀怨悲愤,而是用一种俯视与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段历史当中的人的境遇。冷冷的、远远的,但里面有一种更大的悲悯。
8 新千年以来,背负东方大师之名的侯孝贤,先后拍《千禧曼波》、《咖啡时光》、《最好的时光》、《红气球的旅行》,多少是茫然的。在我看来,此后他倒更像一名“时光的捕手”,通过对角色/演员的研究,织电影如网,捕鱼若吉光片羽。这些片子评价不一,不像上个世纪的那些作品,国际已有定论。但还是好看,因为有对人的仔细观察,有对人的处境的仔细描摹,拍过去如梦,拍现在像是记忆。所以,每一部戏都有动人之处。作为他的影迷,每每有所记录。
譬如:《咖啡时光》拍的是一个女孩子,刚刚怀孕,决定要当单身妈妈——这个其实应该是有很多戏剧性在里面。何况她有父亲,有感情尚好的继母,有一个喜欢她的男人,还有一个在泰国的台湾前男友(肚子里孩子的父亲),等等。可是,这些偏偏都不讲,完全把少女生命里最紧要的一段时光推到背景里。听到她淡然说出怀孕的消息,父亲不说话,沉默,只有空气替他焦虑;而喜欢那个她的男人魂不守舍呆在那里,也不曾问一句话。没有那种戏剧的张力,却更有一种生活的味道。
再譬如:《最好的时光》里的《恋爱梦》分明只是两个年轻人的恋爱故事,他进进出出拍了很多人,很生活化,拍他们讲话、吃饭,这是“加法”,这些场面看似与故事核心没有干系,但是却将一个时代的生活气氛堆积起来。再比如,不说张震如何找到舒淇家地址的,只让他在“派出所”的牌子下面立了一会儿。这又是侯氏电影的“减法”。他电影叙事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妙处。
9 从《千禧曼波》开始,他的电影明亮些、离人更近,他跟随自己的角色探索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借别人请他拍片,做类似文化研究般的案头工作。拍《红气球的旅行》,他不生活在巴黎,也不了解巴黎,所以他的一部分功课是读外国人写的巴黎,对他启发最大的,据称是《纽约客》专栏作家、美国人亚当·戈普尼克的一本书《从巴黎到月亮》,里面有提到红气球、提到卢森堡公园的旋转木马与铁环,于是种种巴黎的生活细节开始渗入这部电影里面。那么拍《刺客聂隐娘》,他就读《资治通鉴》。他非要了解透彻彼地或彼时的人怎么生活,怎么行动、怎么说话、怎么思考、怎么选择,才能去拍。要拍就非要“中的”。就像朱天文说的那种猎豹。
10 对于《刺客聂隐娘》我还未看,无话可说,满是期待。但看到他在获奖时的发言,讲到拍电影的难处。想起东京大学校长、电影学者莲实重彦说过的事。1998年底在东京举办了一场小津安二郎电影专题研讨会,侯孝贤与会发言。他颇出人意料地首先提到了美国诗人罗伯特·福斯特(Robert Lee Frost)的诗,“描述他在林间漫步随心所至一双岔路口之前,面对两条待抉择的路时他会走上其中一条无人烟的小径”。这位导演表明是这样的质性使他认识了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当然,你可以说他是在抒情,也可以说他是在言志。
□卫西谛(影评人)
编辑:水灵
关键词:被戛纳刷屏 之后 这篇侯孝贤 值得一读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