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郑州现“全球最大医院”并非好事
“全球最大医院”的出现绝非好事,而是种警醒:该好好反思“大医院病”了,医改目光也须从优质医院下沉到基础医疗中。
据报道,最近,拥有7000张床位、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年营收情况引来社会高度关注——这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在2014年实现营收75.21亿元,而惊人规模下,它也被称作“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
放眼世界,一般医院床位规模大多在一二百张,一旦达到500张,那已是很了不得的大医院了。可在我国,即便是一家县医院,其规模也往往在1000张病床以上。问题来了:是什么致使我们这冒出这么多“大医院”呢?
有人说,是因我国患者总量多、床位需求大。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不充分。一来,在我国医疗改革前,人口基数也很大,但医院规模却不如现在。再者,日本很多地方人口密度比我们这还要大许多,但却很少有大规模的医院。
应看到,我国早期的医院规模也多以千张床位以下为主,近些年来才出现大医院拼命扩张。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上的扶持,在以往财政资源调配的杠杆下,那些历史上占据优势地位的“先进医院”往往得到优先保障,拨地、拨钱、给编制,为其扩张提供了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的医疗改革将医疗推入了市场,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而是彻底打乱了以前的分级诊疗体系,将各色医院放在一起自由竞争。这种完全建立在优胜劣汰基础上的竞争体系,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并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下导致医疗寡头出现。事实上,在我国各地“名院”不断做大做强的后面,是诸多中小医院在改革洪流中苦苦挣扎。中小医院萎缩,又导致更多患者涌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越扩张床位越紧张的恶性循环。
此外,缺乏合理的人员流动体系也是促使医院扩张的内在因素。在目前大医院中,一般实施三级医师制,医师在一定的工作年限后,需要晋升,而晋升后就需团队来配合其工作。由于对晋升的人员缺乏分流机制,就只能通过扩张医院或科室规模来为他们提供医疗平台。
这些年,大医院不断扩张已成全国医疗体系的通病。早在2012年,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强调“大医院规模扩张已经到了不得不叫停的时候。”因为大医院扩张并不能改善我国医疗环境,反而不利于实现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并推高了医疗费用。然而,三年过去了,其客观条件并没有明显改变,长此以往,恐怕要不了多久,超过郑大一附院的更大号医院就会诞生。
基于此,必须将医改目光从优质医院真正下沉到基础医疗中,以财政杠杆助推县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标准化,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在制度上落实基本医疗诉求到基础医疗机构完成的就诊流程,丰富个体行医的方式方法,出台政策鼓励综合医院的医生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唯有各级诊疗机构均衡发展,“大医院病”才可能真正得以医治。
□郑山海(医生)
编辑:水灵
关键词:郑州 全球最大医院 并非好事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