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三个年代的“高考记忆”
原标题:三个年代的“高考记忆”
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张漫子
又是一年高考时。全国900多万考生走入考场。老三届、保送生、“3+X”、扩招……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60多年来,高考镌刻着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的印记,也记录下那些年关于青春、汗水、理想的故事。随着2015年高考7日开考,这场改变无数人人生轨迹的大考,再次勾起许多人的难忘记忆。
49岁的老汪1982年参加高考,距离高考恢复没几年。“当时的环境是,十年浩劫后国家急需人才,大学生非常稀缺。另一方面,考完后包分配,有很多好的岗位供你选择,报考的人很多,如果上了大学,你的人生就上了一个大台阶,路就好走很多。”他回忆说。
老汪记得,当年他所在的是贵州省贵阳市乌当中学,有两三百人报考,仅有6人考取,“考题很难”。因为当时的老师、学生知识欠缺,有的老师需要“现学现卖”,自己去进修充电后再回来教学生。由于当时复习资料很少,“一本复习材料大家都传抄,老师还得亲自用油印机给大家复印。”
后来,老汪凭借努力考上了贵州大学中文系。“我觉得高考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帮助我走向了社会,也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说,“不过高考制度发展到今天,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变为了‘全民教育’,这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富强了,只要你肯努力,都可以走入大学,享受高等教育。”
1992年参加高考的王波现在是北京一家环保公司的负责人。他说自己对高考的记忆是“噩梦”。因为山东人口多,考生多,名额少,大家都很拼命,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前的一年简直是魔鬼般的生活,竞争太激烈”。
不过回头看来,他依然感谢那段日子。“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就在家乡山东高唐县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因为高考,我从家乡来到天津,考上了天津外国语学院,眼界更开阔,见识更多,也找到了职业方向。高考为我提供了一个增长见识的更大平台。”他说。
20岁的于清元2012年参加高考。“我身边有好多同学考前都出国读书了,但我选择留下来参加高考,因为高考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体验。”她说。
在她的记忆中,高考就像一场“全家总动员”“虽我一人持枪,后面全家人都参与了‘战斗’”。父母生怕对她备考产生影响,许多工作或社交活动都搁置了,一切服从高考。“虽然压力很大,但感觉挺不错。”她笑着说。
于清元认为,现在高考的意义已不像几十年前那样绝对,高考成功并不意味着成为人生赢家,但对于这场历练,青年人依然需要。
“我们是有梦想的一代人,高考对我们来说,更像是追求梦想的一扇门。开启这扇门,我们会有更大空间和更大的可能性。通过高考,我的梦想青春才刚刚开始。它是起跑线,而不是终点。”她说。(完)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高考 记忆 年代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