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画里有话 画里有话
重庆农户挖出“鱼泉”:每天涌出数百斤鱼(图)
原标题:重庆现“鱼泉”:汛期每天涌出数百斤鱼(图)
主人将捞上来的鱼放进鱼池。
游客到鱼泉参观。
事发巫溪宁厂镇一农家屋里,每年汛期都会上演“年年有鱼”好戏
“这波涨水还不到6天,池子里就涌进了约500多斤鱼,估计能卖4万元。”昨天下午,巫溪县宁厂古镇鱼泉人家的女主人杨丹说。从昨天下午开始,她家涌进了近千名游客,前来观赏今年“第一捞”场面。央视“走进科学”栏目也在她家拍摄。
当地人说,这个在汛期只管捞鱼卖钱的“聚宝盆”,已成为巫溪县的一个神奇景点。
有点科幻
每年汛期鱼儿都会涌出来
杨丹家位于大宁河边上的宁厂镇工人街1号。目前,她和老公李贤慧在管理这个“天然聚宝盆”。该鱼泉是他公公李常权在2008年挖出来的,每年4至9月汛期都陆续有大量鱼儿涌出。
“今年涨水来得晚,6月15日才出现第一波涨水,家里13米深的鱼泉才开始有不少鱼涌现在池中。”杨丹说,家里的鱼泉实际上是大宁河的一条暗河。他们在自家屋子下方的鱼泉建有3个水池,每到春夏汛期鱼儿便分别从出水的石缝里涌出来。最多的一天有近500斤鱼涌出。一波涨水行情,几天下来最多可收获1000多公斤,最多的卖过12万多元。
鱼泉涌现的野生鱼大都为2两左右的云南盘鮈鱼,市场销售价为80元/斤。还有少量的“哑鱼”(裂腹鱼)、卖价为100元/斤。杨丹说,现在这些鱼都是卖给附近村民或游客,到了汛期每天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每人收取5元门票,这个鱼泉每年能为家里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入。
有点好奇
近千人来观看“第一捞”
“去看鱼泉涌鱼场面不是免费的,每人要收5元门票。”杨丹说,因为屋基下面的鱼泉非常窄,而且客人来了还要管理、接待,收取5元门票并不贵。从20日下午开门到21日中午,鱼泉接待了900名游客。许多慕名而去的游客表示,“就是看个稀奇。”
据介绍,原本还比较贫困的李家,这些年来靠这个鱼泉,新建了房屋,买了小车,家庭走上了致富路。杨丹介绍,由于鱼泉涌出来的野生盘鮈鱼属于冷水鱼,生长周期长,肉质嫩、肥美、味道非常鲜,很多游客都希望能够在她家品尝到最新鲜的野生鱼。她家今年已筹集了200万元,准备在下半年兴建一个“神奇鱼泉”农家乐。目前设计、规划已完成,要把这个鱼泉打造成为宁厂古镇上与盐泉齐名的一个景点。
杨丹说,自从7年前发现鱼泉后,她家在汛期就成为了景点。
有点八卦
鱼泉来自老人的一个梦
据说,发现鱼泉的过程也充满神奇。李常权老人回忆说:“2008年10月的一个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有人要他在屋子底下挖坑来致富。”坚信这个梦的老人找到女儿借钱挖坑。当时家里人都怕把房子挖垮了,女儿、儿子都不同意。但在父亲的坚持下,最后家里只得找人借了5万元拿给李常权。
李常权雇人在屋子下面挖了一个13米深的大坑,不过,当时什么也没有挖到。担心挖出事的儿子李贤慧只得陪着父亲挖。有一天李贤慧自己挖坑时,突然出水了,并且还从石缝里涌出了不少鱼,父子俩欣喜若狂。后来经过渔业部门实地考察认为,鱼泉涌出的是云南盘鮈鱼。
据说,当时捞起来的鱼一些人还不敢吃。林业部门人士分析认为,这应该是碰巧挖到了暗河里的鱼群通道,将原来的暗河中的鱼改道从鱼泉里涌出,便常年给农家带来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
据当地老人说,解放前宁厂古镇就曾发现过鱼泉,当时人们就用筲箕来捕鱼。
云南盘鮈鱼: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重庆及湖北西部等。体延长,头略扁平;胸腹部平坦,背鳍以后侧扁。吻端圆钝。体长80mm,喜生活于砾石底质,水质清澈的缓流环境,食附着在石面上的生物。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重庆农户挖出鱼泉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