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日军无一漏网的甘河槽伏击战
坚持战斗在滦东的冀东八路军十二团团长曾克林(左一)与团部领导留影于碣石山区的柳河圈杨家台村。
潘家峪是河北省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腰带山中的一个山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我八路军挺进敌后,奔赴华北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潘家峪成为抗日堡垒村,也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
1941年1月25日(旧历腊月廿八),日本侵略者集中了十几个县的3000多日军和2000多伪军,乘着黎明前的黑暗,把潘家峪紧紧包围起来。
潘家峪完全被淹没在血泊之中,大屠杀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潘家峪尸骨成堆,血流成河,一片瓦砾,1230位同胞惨遭杀害,只有114人死里逃生。惨案后,日本侵略者把潘家峪周围50里划为“无人区”,拆毁房屋,填平水井,驱散居民,多次“清乡”、“扫荡”,潘家峪一带笼罩着白色恐怖。
惨案发生的第二天,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党政领导率领12团的官兵来到潘家峪,带来大批粮食、衣服、药品,挨家挨户地慰问、安抚,并帮助掩埋了死去的乡亲。
3月初,这个村子的20多名青年自动组织起3个“抗日复仇小分队”,加入了向敌人讨还血债的行列。积极配合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者,附近村庄的子弟纷纷参加,迅速发展到120多人。
1942年7月中旬,冀东分区参谋长曾克林兼任第12团团长。7月12日,曾参加屠杀的180多名日军进驻沙河驿,扬言要“扫荡”滦河以西地区。
曾克林得到消息后,决心集中全力消灭这股日军,为惨案死难者报仇。
7月18日拂晓,第12团借助青纱帐掩蔽遮护,埋伏在甘河槽附近公路两侧的高粱地里。
上午9时,伪“治安军”1个营顺路而来,随后跟进的便是180多个日军押着的140多辆粮车,日军后面又是两营伪军殿后。
曾克林沉着冷静地等到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才鸣枪发令。顿时机枪和步枪一齐开火,敌军人仰马翻,自相践踏,一片混乱。
我军勇士跃出青纱帐,一个猛冲,击溃了伪“治安军”的先头营。
在第12团的猛烈攻击下,日军伤亡惨重,再也招架不住,企图抢占路边的一座小山,夺路逃窜。但所有道路都被封锁。12团第5连第7班抢先一步登上山顶,冲着蜂拥而来的敌人甩出了一批手榴弹,炸得敌人血肉横飞,剩下的敌人退到路边的一片坟地里,架起重机枪向12团疯狂扫射。12团组织了几次冲锋都未奏效。
曾克林立即作了新的部署。他命令第2营在正面攻击,钳制敌人;又命令第1营第3连和团部警卫连、特务连迂回到敌人背后,夹击敌人。警卫连第1排排长李学良绕到敌人机枪后面,投出一颗手榴弹,随即趁着爆炸烟雾冲上去,干掉了日军机枪射手,并缴获了重机枪。12团官兵立即跃身而起,端着刺刀冲进敌群,和敌人短兵相接地展开白刃格斗。特别是那些潘家峪惨案中幸存下来、参加12团的战士们,专门找日军拼杀格斗。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180多个鬼子无一漏网全被消灭。
甘河槽伏击战是我军复仇战役中打得最漂亮的一次战斗,第12团从此更是声威大震,远近闻名。
编辑:曾珂
关键词:甘河槽伏击战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