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虎妈”被公诉警醒棍棒教育
江苏南京“虐童案”自案发后,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昨晚,南京市检察院政务微博发布消息称,2015年7月20日,李征琴涉嫌故意伤害罪一案,由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向浦口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孩子养父施先生认为警方存在多处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7月21日《现代快报》)
仅因养子的学习问题,李征琴便使用抓痒耙、跳绳抽打养子,导致其体表分布较广泛的挫伤,让人观之不忍。早在案件批捕环节,就有不少民众表达出“如此虎妈理应严惩”。如今,随着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虎妈到底会被判处何种刑罚”更成舆论热议话题。然而,笔者认为,在对这一虐童个案表达激愤之余,全社会更应深切反思如何补强儿童权益保障的短板。
近些年来,形形色色的虐童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比如2014年4月,四川成都一儿童8个小时内被其父暴打17次,致全身多个部位存在大量淤青、伤痕;2014年5月,广东河源10岁男童惨遭继母暴打致全身多处血肉模糊;2014年9月汕头一父亲虐待儿子,并在网上上传照片说“打到天都亮了,人还没死”……这些触目惊心的惨痛案例,无不催促我们应尽快为维护儿童权益撑牢“保护伞”。
虐童案件或许各有其因,但是基本上可归因到“错误的教育观念”上。虐童案件的涉事父母,大多信奉“打是疼、骂是爱”“棍棒底下出人才”的观念。其实,作为惩戒教育的一种,虐童无疑是惩戒过度,其实质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它一则有违我国相关法律“严禁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规定,二则有害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管虐童的理由看似多么“理直气壮”,都不足以消解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
就南京虐童案而言,检方认定李征琴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采取“不当的方式”教育子女,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其主观恶意相对较小。李征琴在致歉信里也称,“因孩子犯了一个小错误”,自己“情绪失控”误伤了孩子。不难看出,两者的言下之意,都是“孩子有错在先”。但是,人无完人,孩子没有完成养母布置的课外作业,固然是“错”,但如此小“错”并不是非得靠动用“抓痒耙、跳绳”来惩戒不可。更何况,涉案的养父母,作为受过良好高等教育和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竟也如此虔诚地信奉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这纵使只是个别现象、偶然现象,也提醒我们,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仍然任重而道远。
南京虐童案已进入诉讼程序,虐童的“虎妈”将会承受怎样的法律后果,相信法庭自会依法裁决。尤值一提的是,该案件的审理裁决无疑具有标本意义和警世价值,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深刻反思。要从根本上遏制虐童现象的发生,除了全社会要重视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建立未成年人遭受家暴的及时报告与监管制度外,更为治本的方法是,要从内心深处根除“狼爸虎妈”式的家庭教育观念。如此,方能为未成年人筑牢安全网,让虐童行为渐行渐远。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棍棒教育 虐童案


强降雨来袭 广东多地暴雨预警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慰问演出在四川举行
驱护舰编队鏖战海疆,导弹实射太霸气
四川发现20余座成汉时期墓葬 出土大量文物
也门总统府遭空袭至少6人死亡
中国援柬3号公路改扩建项目正式开工
第七届中德媒体对话在柏林举行
匈牙利总统授权欧尔班组建新政府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