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不要让民众乘电梯也如惊弓之鸟
荆州7·26电梯“吃人”事故引发的舆情冲击波仍未止息:目前湖北已暂停使用“吞人电梯”厂家所产扶梯,国家质检总局要求8月10日前各地对自动扶梯逐台检查。在网上,其链式反应更是剧烈:网上热传部分网友小心翼翼试探电梯踏板,悬空身体搭扶梯或立定跳远越过踏板的动态图、视频,乘坐电梯正确方式、紧急关闭电梯方法的“自救常识普及帖”也被大面积传播。
作为个案的电梯“吃人”事故,引起舆论海啸,让民众普遍心有余悸,甚至如同惊弓之鸟,这番景象耐人寻味:尽管大活人在商场电梯上瞬间消失仍是小概率事件,可这不影响它对公众造成的心理阴影——毕竟,一次恶性事件的发生,短时间内容易带来自危心理,何况电梯“吃人”这类庸常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劫难,给人的“代入感”太强,所以很多人对遇难者的遭际感同身受。
事实上,不只是电梯,很多公共设施都曾将人置于难以掌控的风险漩涡中,比如媒体曾曝光的,走在路上掉进热水坑或遇上地陷,在地铁上被安全门挤死等等。而在谈及公共安全问题时,这些个案难免不被“合并同类项”,成为多重风险的例证。而各种风险叠加之下,很多人的安全焦虑难免泛化。
社会学中有个术语“沙堆效应”,常被用于描述现代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当社会足够复杂,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日益紧密,任何环节上的变量,都可能是导致结构性失衡的因素。所以这些安全问题背后,总连着亟须反思的社会成因。但毫无疑问,在现代城市里生活,却得随时提防这里有个坑,那里埋着雷,像被置于荒岛求生的处境中一样学会小心这警惕那,这不应该成常态。
虽说这次电梯“吃人”事故让很多人了解到紧急按钮等有用常识,但得看到,许多电梯隐患不能通过紧急按钮规避,何况涵盖各方面的“生活小窍门”,很多人穷尽一生的时间也学不全;很多“教程”还是谬传,如“扶梯中间盖板不要站立”;而即便学全了那些生活窍门,也未必覆盖了可能发生危险的未知领域。
而要恢复公众的安全感,不能光靠牢记“这个有毒”“那个很脏”的小贴士自保。我们终究不可能像超级玛丽一样出行,而让人提心吊胆准备“闯关”的公共设施,也是不合格的。很多灾难都有人祸的成分,这次电梯“吃人”事故亦是如此,其事故原因也指向了维保纰漏。正如新京报昨日社论说的,针对电梯惊魂频发,利用技术手段让电梯“健康状况”得到远程监测,建立故障及时排除机制,已刻不容缓。实质上,对于公共设施,要着眼于公共安全网的织牢织密,就得从风险筛查到危机预警,从安全防范到及时补缺都做到位;上自政策法规,中至各环节管理,下迄个人操作,都要恪守责任。
良序社会,公众正常的生活本不应该步步惊心,也不可能人人都拿到险象丛生的“通关秘笈”。比起普及那些能图个心安的“小窍门”,社会各方更应该做的,是给公共设施都接上安全“接口”,让看得见的制度管好看不见的漏洞。本质上,网民列出“防路坑防地陷防电梯吞人……”安全攻略中,最该防的就是漏洞补缺的缺失。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电梯吃人 电梯安全


雄安“绿色拆除”10小时夷平8000平米建筑
尼日利亚村庄遭袭事件死亡人数上升至73人
亚美尼亚议会选举反对党领导人帕希尼扬为新总理
第71届戛纳电影节开幕
匈牙利新一届国会成立
马来西亚大选即将举行
强降雨来袭 广东多地暴雨预警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慰问演出在四川举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