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赵丽宏:读书伴我走过人生暗道
赵丽宏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我插队的那个偏僻荒凉的乡村,那些看上去愚昧、木讷的农民,他们是世界上最淳朴、最善解人意的。有人对我说:“你是一个不说话的人,看上去脑子好像都有毛病,但只要拿到一本书、一份报,甚至只要是拿到一张有字的纸,你就变成另一个人了。”
我人生最灰暗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我在上海的中学毕业后,经历很曲折坎坷,先是在宜兴学了半年木匠,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后来到家乡崇明岛上插队落户,当年的政策,我这样的插队,叫做“投亲靠友,回乡插队”,那是当时的知青中社会地位最低的、最没有前途的一种选择,这是我去了崇明农村插队以后才感受到的。
但我必须得到乡下去,否则我的父母在上海天天要被工作单位批斗,说他们破坏“上山下乡”的政策。我们那一届,1968年毕业的所有学生,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只有一个选择——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学生去了农村后还可以安排一份工作,我们这些中学生去后就是要我们一辈子在乡下当农民。我当年也曾报名要去黑龙江,但没有被组织上批准,因为我家庭出身不好,不能去那“边境”地区,我的心情很沮丧,最后只有“回乡插队”这条路可走。
崇明虽然号称是上海郊区,但非常落后,生活极其艰苦。到了岛上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根本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的生活。我去的那个村庄,住的是草房,点的是油灯,干的是粗活,吃的是杂粮,但这些事情我都能够忍受,最无法忍受的事情是孤独和前途的渺茫。我一开始觉得那些农民是不理解我的。我本来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到乡下后就埋头学着干农活,整天流着汗,却很少与人说话,只感到心灰意冷,晚上就一个人在屋子里对着日记本发呆。想不到,乡亲们同情我、关心我、照顾我,让我出工干轻活,收工后还送吃的东西给我,在生活方面会来主动帮我。但我想的是读书,要上大学,这是他们无法给我的。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我插队的那个偏僻荒凉的乡村,那些看上去愚昧、木讷的农民,他们是世界上最淳朴、最善解人意的。有人对我说:“你是一个不说话的人,看上去脑子好像都有毛病,但只要拿到一本书、一份报,甚至只要是拿到一张有字的纸,你就变成另一个人了。”很快他们就知道,这个从上海来的“知青”最需要的是看书。于是所有农民家里,只要是有书的,都翻箱倒柜地找出来送给我。我也没有想到,那样一个偏僻的村庄里,1966年8月“破四旧”的火竟然幸运地没有被延及。农民家里居然还藏着很多古旧书。原来我的家乡尽管很穷困,但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崇尚读书,崇尚知识。这在历史上也是有故事的,早年有几个乡贤士绅曾经变卖田产来办学。
就这样,农民们送给我很多书,其中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卧虎藏龙》、《福尔摩斯探案集》、《初刻拍案惊奇》,还有一套珍贵的《昭明文选》。这实在是不幸中的大幸!于是只要是书,我来者不拒,在我那间小草屋里,除了半屋子烧饭用的柴草,一张破床和一张旧桌子外,其余就是堆得高高的书。这些书为我打开了许多窗口,使我的心灵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于是我在昏暗的油灯下,开始了最初的散文习作。
大概在我下乡三四个月以后的一天晚上。那是一个有月光的深秋的夜晚,我的门被人敲响,打开门,看见一位80岁的老太太站在门前,嘴里没有一颗牙齿,头上白发稀疏,眼眶深陷,看上去就像一个幽灵。但我认识她,而且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新妈妈。她住的地方离我的草屋很远,要走20分钟的路程,她是三寸金莲,裹过脚的。我问她:“新妈妈,你来做什么?”新妈妈不识字,我也去过她家,家徒四壁,只有一张床和做饭的灶,她是不可能有书的。但是那天晚上,她是来给我送书的。她站在门口,也不进来,很麻烦地解开胸襟扣子,拿出一本书,说:“我给你送书来。”我接过新妈妈的书,把她送到河边,看着她挪动着一双小脚在月光下走远,这个情景现在仍在我眼前。回到草屋后,在油灯下打开那本书一看,那是一本没有封面的1936年的旧黄历,对我一点用也没有,但我当时对着这本书,忍不住哭了一场。老太太是把它当宝贝送给我的,她认为这本书对这个上海来的年轻知青会有帮助。一本无用的书,却让我感受到人间最美好的同情和关爱。
1976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我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发表了很多诗文,算是个“青年作家”了。记得是读大一的时候,上海《书讯报》来约稿,让我写一写自己在“文革”期间是怎么读书的。于是我就写了一篇短文《荒年,书的饥渴》,写我在饥荒的岁月中是怎样寻找书本的。其中我用两百多字写了月光下新妈妈给我送书的事,因为一篇短文不可能对此展开描述。发表以后,我觉得写得太简单了,这段感情没有全部表达出来。文章发表不久,广州《羊城晚报》有一位编辑来学校找我约稿,约我写散文,于是我写了散文《月光曲》,在这篇文章里,我很真实详尽地写了新妈妈送书给我的往事,写善良的农民们对我的帮助。文稿寄出去的第二天,有一位好友来看我,他是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叫冰夫。我们是很好的朋友,经常相互念自己的作品给对方听,然后彼此点评。我把《月光曲》的大致内容告诉他,他听了以后沉吟片刻,对我说:“你这篇文章肯定是失败的,因为文章里最重要的情节是一个笑话,是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的讽刺”。我当然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那是记忆中我最珍贵美好的感情。我和冰夫辩论,他很雄辩,完全把我压倒。他说:“你应该把这个情节改掉。我知道你还得过一套《昭明太子文选》,你就改成老太太送你《昭明太子文选》,这里不妨设一个悬念,留一个空白,为什么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会有《昭明太子文选》?你不要去解答,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他还建议我引用《昭明文选》中的《月赋》,那是对月光的诗意描绘。我居然被他说服,修改了《月光曲》,把旧黄历改成了《昭明太子文选》,把修改稿寄到广州,《羊城晚报》发表了我的修改稿。
《月光曲》发表后,产生了一点影响,很多读者说好,尽管修改了这个细节,但文章的感情总体上还是很真实的。但是我总是有点后悔,觉得这样修改破坏了我记忆中的那段感情。文章发表不到半个月,我接连收到两封信。一封是厦门读者寄来的,他说:“最近在《羊城晚报》上读到您的《月光曲》,我很感动。但在这之前我还读到您的另一篇文章《荒年,书的饥渴》。您在两篇文章里都写到这个老太太,但两个老太太送给您的书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不一样。我读《荒年,书的饥渴》的时候很感动,我猜测,第二篇文章的情节是否是您虚构的?”过了几天又收到一封信,是上海的读者写的,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如果说,之前那种后悔是隐隐约约的,收到这两封信之后,我的后悔变得非常明确。正好冰夫又到我家里来,我把这两封信给他看,他就笑,说“他们不懂创作。创作是什么?创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再创造,完全可以虚构。”但是这次他再也没有把我说服。冰夫当然也不会被我说服。我说:“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还是请读者来评判一下吧。”于是我又写了一篇文章《旧黄历和<昭明太子文选>》,讲了整件事情的经过,从当年下乡插队新妈妈给我送旧黄历,到第一篇写《荒年,书的饥渴》,第二篇写《月光曲》的来龙去脉,然后请读者评判是否应该修改这个情节。文章在《解放日报》发表后,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读者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一致认为我不应该修改这个细节。有一位读者在信中说:老太太送给你旧黄历这个细节,是整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笔修改了,龙变成了瞎子,整篇文章都变得虚假了。
我想,这个故事对每一个写作者可能都应该有一点启发。这就是巴金先生的名言:“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不管是写什么文体,一定要真实,感情是真实的,情节也应该是真实的,即便虚构,也应该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如果违背了真实,不会是真正的好文章,虚假和虚伪的文章,不会有生命力。而读书,也应该读那些说真话、抒真情的好书。
(作者系著名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本文根据作者日前在“2015年全民阅读论坛”上的讲演整理)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读书 人生暗道 情节虚构 感情真实 赵丽宏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