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互联网+能否让不可移动文物动起来
今年3月,国务院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试图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让文物活起来”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又能否实现互联网+文物,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之外“动”起来,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
不可移动文物也应“开口说话”
四川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居全国前列,然而大多数仍停留在如何保护的层面。有的虽然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却仍谈不上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以点的形式孤立存在,不能发挥最大的文化价值。
在文保专家眼里,这些沉默不语的文物,可供发掘利用的价值有很多。四川蓬溪宝梵寺、新津观音寺、广元觉苑寺、平武报恩寺的古代壁画,鲜艳明丽的色彩、吴带当风的笔力,都是研究古代壁画不可多得的珍品;桃坪羌寨、泸县屈氏庄园、古蔺二郎红军街等风格和年代各异的传统村落,其在选址、规划和空间布局上高度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也独具特色,丰富着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三星堆、金沙、都江堰、乐山大佛、武侯祠、剑门蜀道等文物景点,也因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
让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发掘出其蕴含的深厚底蕴,已成为文物保护利用值得重视的课题。
发掘利用远远不够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对当前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和利用,其实远远不够。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很多古镇千篇一律。以洛带古镇为例,其会馆建筑精雕细刻,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至于黄龙溪,其1700多年的历史变迁也别有一番风味。但是,由于这些古镇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和精准呈现,令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对传统村落的利用同样存在类似短板。
中国的传统村落堪称“一村一风情”。如浙江台州的李宅村,“囍”字结构的李家大宅把“修身齐家济天下”的儒家理想融入其中,而川西民居也具有朴实飘逸的特点。然而,四川现有的近百处中国传统村落中,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格显著以外,其余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并未充分发掘。
至于更多的古代建筑、名人故居等不可移动文物,有的交通不便暗藏深闺,有的则仅限于只有标识标牌而无特别的展陈介绍,吸引力大打折扣。阆中永安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彩绘和壁画栩栩如生,却因交通不便几无游客。而新津观音寺等壁画冠绝一方,却也因没有相应的介绍和包括互联网手段在内的全方位展陈,对非艺术行业的游客没有吸引力、缺乏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感知渠道。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展陈更是仅仅停留在摆放一些锅碗瓢盆,让人生出审美疲劳。因此,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传播好亟须我们认真思考。
不可移动文物的“动”应有更积极思考
怎样让不可移动文物“动”起来?全世界并无固定标准,却也因此给了文物工作者们大胆尝试探索的空间。
古镇和传统村落在使用性保护之外,能否通过现代技术,让游客既能了解其历史,也能对它们的建筑、绘画、居住理念等有更直观的认识?其实这些是可以办到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触摸屏或展板形式,展示文物历史价值。而游客每至一处,通过耳机等简单的设备,便能详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这种由专业人士提供的信息,更权威也更有韵味。”至于名人故居,完全可以在展陈上推陈出新,“如果能运用现代科技还原当年名人的生活场景?岂非就能让游客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至于更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则需深挖并提炼文化内涵,充分运用GIS、HTML5、APP、三维全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以及LED大屏、PC、智能手机、PAD、触摸屏、智能电视等多维化的展示终端设备,以实现最广泛的公众服务、公众参与和交互为目标,让璞玉发光,以文物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带动保护,并以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互联网可以+文化遗产吗?
当前,“互联网+”正在与各领域有序联接,以激发经济更大活力。而“互联网+文化遗产”,又能否让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
这显然是可以探索的一个方向。
如今,敦煌、故宫都曾因为要保护文物对游客限流。但互联网技术的融入,不仅可以让游客轻松实现网络订票,还能再造一个虚拟敦煌或故宫,让文物爱好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参观。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技术的接入,不仅不会影响景区客流,反而可以通过网络让公众离文物更近,让他们更有实地体验的冲动和愿望。而对于众多散落乡野,却同样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物而言,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它们焕发光彩,被更多人所认识。与此同时,以成熟的电子商务运营理念和技术为支撑,开展相关文博纪念品、活动以及周边产品市场化营销和推广,通过“互联网+文博产业”把大量由文物元素研发的文创产品以及相关服务推向市场,让公众通过它们很轻松地就能探寻和享受到古代先民留下的智慧才智与丰硕成果,逐步形成文博事业和文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如今,文物保护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要让浓缩中国数千年文化的不可移动文物真正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不仅需要各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保驾护航,还需要文物人积极思考,大胆运用新技术和新思维,把更新的创意融入到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来,让不可移动文物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书写城镇化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武侯祠让刘备当“导游”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只要扫二维码加微信就能全程听导游解说。游客只需向微信发送“刘备”,就有一条刘备简介发送至游客手机。除了回答三国文化问题,“掌上导游”还能就交通、美食等多种问题提出建议,带领观众深度游。此外,武侯祠还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打造“穿越合影神器”。通过这个“神器”,游客便能与动漫版的诸葛亮、关云长等合影,让游客在武侯祠的旅游体验提档升级。
三苏祠增强互动体验
经历“4·20”芦山强烈地震重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也将在提升游客体验上下功夫。除了雕像,还有连环画、动漫书等表现“三苏”历史的书作。为了增加游客互动,现场的触摸屏可以欣赏三苏诗词、参与诗词比赛等游戏。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也将在多媒体厅化为咆哮江水、巍峨山峰,以声、光、电的配合,让游客感受诗歌意境。
荣县大佛等文物还有发掘空间
乐山大佛是世界第一大石刻大佛已名闻世界,但同样在四川,荣县大佛作为世界第一大释迦牟尼佛以及世界第二大石刻大佛,却鲜为人知。类似这样极具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让其“活”起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荣县大佛为例,如果有专业人士系统挖掘其文化内涵,在展陈理念上推陈出新,再辅以宣传攻势,让荣县大佛提升当地旅游经济,并非没有可能。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互联网+ 文物 文化遗产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