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古代名家如何绘制“山水明信片”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
清凉台图轴 石涛
黄向坚观金沙江口波涛汹涌、巉崖陡壁,龚贤徜徉于溪山烟树的萧瑟意境,石涛“独上清凉台” ,感受“可怜春色静南州” ,王翚观览沧浪亭,“小山聚翳于荒烟蔓草间,人迹罕至”的景象,与今日迥然不同。不同的山水实景、不同的观赏感受,汇集在由南京博物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中。这个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持续至8月18日的展览,是北京画院继“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系列”与“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后,再度推出的又一专题系列展“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的重要展览。展览以实景山水题材为切入点,聚集了文徵明、石涛、髡残、龚贤、王翚等30余位明清画家的书画佳作,旨在通过对实景山水题材的研究与展示,为当前绘画创作中的写生问题提供一些启发与深省。
唯有家山不厌看
实景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按题材而分的一个门类,多以写实手法描写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园林宅邸等客观景致。相对于画家在游历之后,依靠目识心记所绘而成的胸中丘壑,实景山水画更为真实和可辨。它滥觞于魏晋,成熟于隋唐,至宋元鼎盛,到明清内容愈加丰富,可谓古代画家“手工绘制”的“山水明信片”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清朝徐扬的《乾隆南巡图》均是实景山水的佳作。
“通过这些明清实景山水画,观者可以体会江浙文人的行旅风尚、明清江南的地域意识、私家园林的筑造热潮、古都金陵的遗民喟叹、万里壮游中的寻亲孝行、隔空遥想的山水寄情。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表示,种种情态,无不与彼时文人对家山故土的理解相关,故展名曰“唯有家山不厌看” 。一件件作品,就像一张张饱含情感的山水明信片,言说出画家对家山故土的热爱。
16至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期间,就政治而言,中国经历了由明至清的更迭;就经济而言,则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因此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酝酿而成的实景山水,无疑是由各种情绪交织而成的。因此,展览根据作品情绪节奏的悲喜缓急,分为4个板块:“遗民泪尽胡尘里”谱写了明清鼎革之际,怀道抱德的文人以节义来表达的故国之思;“江湖万里水云阔”体现了旅游因象征“名高”而成为社会风尚后,画家对山水纪游的热衷;“同看家山万叠屏”讲述了明清时期江浙文士重新建立地域文化的政治诉求,以及在这种诉求下迸发的家国之情;“信有山林在市城”则汇集了明代造园之风勃兴下的园林绘画,真实地再现了几百年前的园林景致。
溪山烟树图 龚贤
写生不是作秀
“北京画院作为一所集创作、展览、研究、收藏、教学为一体的专业机构,在2005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开馆伊始,就确立了以院藏2000余件齐白石作品及丰富的20世纪名家作品的收藏为基础,建构齐白石作品的常年陈列及‘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两个品牌性展示与研究项目。经过10年的努力,已完成10个院藏齐白石专题展览及30余个20世纪美术大家展览,出版了系列画册及研究文集。 ”王明明介绍, 2012年5月14日,在建院55周年之际,北京画院成立了两个中心——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其中,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的工作重心放在对传统经典书画创作规律的研究上。经过3年的酝酿,今年,正式启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项目,以北京画院美术馆及理论研究部的展示与研究力量,对中国古代书画进行系统研究。而此次北京画院与南京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展览,便是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优势资源与北京画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向观众呈现中国古代书画魅力的新型展示与研究模式的探索。
北京画院的策展团队认为,每一次的展示与研究,都应当面对当今美术发展中的困惑及在继承创新中的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本次展览即是针对古人如何看待眼前之景这一问题展开的。“好多画家来找我看画,给我展示一堆他的写生作品。然后我问他们: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是笔墨问题?物理问题?结构问题?他们回答不上来。 ”在王明明看来,当代这种不知为什么要写生、不知要解决什么问题的“写生” ,无异于一种作秀,变成画家们不去思考的通病。
“当代画家的‘第一口奶’是素描,观察方法是面的表现力而非线的表现力,这造成了我们今人和古人观察实景时的不同——古人看完山水,默记之后,他会扔掉很多不必要的东西,这个过程让我们了解到古人如何观察事物,而这种经验其实对当代画家也有助益。 ”王明明认为,不同于当代画家以照相写生再转换为绘画创作的方式,古人是通过游历观察、目识心记来表现其心中山水的;其中一部分画家以写实方式描绘其居住环境,另一部分画家则在山水游历中表达自身的文人情怀。可以说,实景山水画表现的虽是眼前之景,画中笔墨却体现出文人的主观情感与学识修养。 “我们若能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确能感受到这些画作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内在品位与外在风格。从这种意义上说,当我们面对几百年前的古人画作时,是不能带有今人眼光及评判标准的,而应胸怀敬畏之心,真正进入古人的传统及历史语境中去,细心揣摩古人心中山水及其表达方式,如此才能体会这些看似区别不大的明清山水画作的独到之处。这同样也是当下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所需的正确态度。 ”王明明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山水 古代名家 明清文人 山水作品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