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中国丝绸如何成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
中国丝绸风靡欧洲。
丝绸之路壁画。
中国丝绸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取丝”。在现代考古发现中,最早的丝绸织品距今5300年,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这比黄帝时代还要更早一些。最迟到商代,中国丝绸的生产已经初具规模,不仅制造出复杂的织机,而且织造技艺很高。
丝绸之国
进入文明灿烂的春秋战国,列国争霸,发展农桑就成为富国强民的普遍国策。与此同时,周礼文化兴起,作为上等织品的丝绸也成为“分尊卑、别贵贱”的礼制工具之一。按照代代传承的舆服制度,穿戴丝绸都是一种显赫的特权。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四民”结构中,商人地位最低;虽然商人最有钱,甚至经营丝绸,但却不可以穿丝绸衣物。这种禁令在秦汉时就很严厉,直到明朝初年,即使农民都可以穿绸纱,商贾仍不许穿绸裹缎。
丝绸如此珍贵奢侈,以至于在古代中国长期被作为高价值的货币使用(铜钱属于低价值货币)。特别是对外关系中,丝绸是不可替代的硬通货,中国羁縻藩属小国的朝贡贸易几乎完全靠丝绸维系。“军队的工资表格告诉了我们,士兵们得到的工资是成捆成捆的平纹丝绸织物。在汉代,这种织物作为货币流通于市面。士兵们可能和来到长城关口出售马匹和皮毛的游牧民族交换他们的织物。”此外,丝帛还曾被作为高级书写“纸”。
丝绸由蚕丝织成,这是一种极其特别的动物蛋白纤维,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棉花出现之前,其他如葛、麻等植物纤维织物从质感上都无法与丝绸相提并论。
中国对丝绸技术垄断了数百年,即使在后来的历史中,中国仍然是丝绸商品的重要输出地。在古代运输条件下,远距离贸易仅限于高价值的奢侈品,因此丝绸成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丝绸贸易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纺织技术的进步,这为后来的棉花革命和工业革命完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铺垫。事实上,棉花织品一开始也是作为替代丝绸的奢侈品出现的,只是棉花比蚕丝更容易生产,从而使棉纺织品逐渐成为普罗大众使用的普通商品。
作为丝绸中的极品,锦将纺织品提升到艺术品的高度,它把蚕丝优良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丝绸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织锦出现于东汉,当时中国已经率先发明了提花技术。如果说纺织技术影响了工业革命,那么提花技术对信息革命则影响甚大。中国提花技术传至西方后,有人采用穿孔卡代替中国“花本”,制成能织造大型花纹的动力提花机——雅卡尔织机。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可编程的穿孔卡就是现代计算机的前身。
走向世界
早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丝绸就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旧约》中曾两次提到丝绸,并称之为“最美丽的织物”,在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雅典娜女神像身上,也同样披着柔软的丝绸长袍。毫无疑问,这些丝绸是经过波斯传过去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时,他们就发现波斯宫廷人人都穿着丝绸。
罗马时代,凯撒征服埃及,大概是受著名的埃及艳后克丽欧佩特拉影响,凯撒很快也成为丝绸嗜好者。有一次凯撒去看戏,他身上光耀夺目、艳丽华贵的中国丝绸令全场观众目瞪口呆。
古代希腊和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蚕丝的国家,中国丝织品在那时已经享有国际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 ,人们把中国丝织品当作极珍贵的物品,对于东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知道“丝国”是个大国;他们赞扬丝国的人民诚实、聪明和友好可亲。”(郭沫若《中国史稿》)。“丝国”即塞里斯(Seres在拉丁文中是“丝”的意思),Seres可能源于中国字“丝”(s)。
中国丝绸风靡整个罗马时代,价格几乎等同黄金,12两黄金才能买1磅丝绸。有历史学家断言,罗马帝国的崩溃与丝绸交易导致的黄金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也有一些正统人士指责丝绸过于薄透,穿着有伤风化,哲学家赛内加说:“我见过一些丝绸制成的衣服。这些所谓的衣服既不蔽体,也不遮羞。人们花费巨资,从不知名的国家进口丝绸,损害了贸易,却只是为了让我们的贵妇人在公共场合能像在她们的房间里一样,裸体接待情人。”
事实上,罗马元老院也曾多次下令禁穿丝绸,但这些禁令根本得不到有效实施,对法律的敬畏也阻止不了人们对丝绸的向往。帝国末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公元301年在位)不得不对丝绸课以重税,硬性将中国丝绸价格抬高,试图以此压制这种奢靡消费。公元408年,北方蛮族哥特人围攻罗马,哥特王阿拉列克向罗马人开出的退兵价码是4000件丝质短袍,而罗马确实在很短时间内就找到了足够的丝袍。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与与西亚的帕提亚发生著名的卡雷之战,在这场东西方冲突中,帕提亚人明亮的丝绸旗帜给罗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历史的一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正式诞生。
丝绸之路
欧洲的罗马时代基本与中国的秦汉时代同期。为了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于建元二年(前139年)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张骞将西亚的帕提亚翻译为“安息”。因此张骞的这次“凿空之旅”,为中国与西方世界建立了更广泛的正式官方联系。
此后中国的官方使节和民间人士频繁西游,不仅是帕提亚,连最远的犁轩(今埃及亚利山大港)也有汉使的足迹。和平的外交关系和国际环境必然带来跨国商业的繁荣,丝绸之路因此而诞生,而丝绸别无选择地成为最早的世界商品。
实际上,远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丝绸就已经是外国人最为欣赏的一种中国奢侈品。考古人员在埃及一处公元前1070年的木乃伊墓葬中就发现有丝绸。在秦汉以前,中国丝绸已经通过中亚大草原,到达了印度、波斯、希腊和埃及。
张骞沟通的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帕提亚),往西到达条支、大秦(罗马);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自从丝绸之路全面沟通之后,中国丝绸通过骆驼商队的长途贩运,源源不断地流入西亚和欧洲。罗马人主要通过帕提亚获得中国丝绸。到中国东汉时,已经有罗马使节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得到了汉朝皇帝的接见。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跨越茫茫沙海的欧亚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不久,人们又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在唐宋时期走向繁荣,到明清时期,随着大航海运动的风起云涌,这条古老的海上航线成为近代全球化运动的最重要历史场景。
海上丝绸之路以大型帆船为运输工具,经太平洋(601099,股吧)沟通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经印度洋沟通印度、非洲和阿拉伯,擅长经商的阿拉伯人将中国丝绸贩运到更远的欧洲。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终点站之一,威尼斯依靠丝绸贸易获得空前的繁华。与陆路相比,海上贸易规模要大得多。随着丝绸贸易量的扩张,必然导致丝绸技术的对外扩散,到唐宋时期,从日本到印度乃至欧洲,基本都有了相当规模的丝绸生产,这也奠定了近代世界丝织产业的大致格局。
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进一步走向商品化和全球化,依托海运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江南地区作为全国丝绸业的中心,晚明时期多次爆发织工罢工事件,后来清廷设立官营的“江南三织造”(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16世纪,葡萄牙人开辟了欧洲与中国之间的直航贸易。从1580年到1590年,中国每年运往印度果阿的丝货为3000担,1636年达到6000担。清时中国对日本和欧洲的生丝与丝织品出口规模更大。“从中国运出的丝绸数量大得惊人,每年从中国运往葡属印度群岛的丝绸达一千公担,往菲律宾派出的运送丝绸的商船有15艘,运往日本的丝绸其数量难以估计。”从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到后来的荷兰和英国公司,无不大量贩运中国丝绸和生丝,销往美洲及世界各地。
从出口丝绸到出口生丝,这完全是技术扩散的结果。
技术扩散
在早期欧洲,丝绸一直被视为上流精英不可或缺的服饰用料,但进入中世纪之后,中国逐渐失去了对丝绸技术的垄断,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常常被欧洲工匠拆解,以重新利用这些丝线。到后来,中国干脆以出口生丝为主,欧洲纺织工业因此获得了充足的原料来源。
在此之前,中国一直把丝绸生产技术视为绝密,禁止外传;蚕卵、桑种和缫丝工人都被官方严密管控,出境客商在边关口岸甚至被搜身检查。这样一来,虽然大量丝绸出口到外国,但养蚕业仍是中国人谨慎保护的秘密。这使得早期的欧洲人对丝绸的来源想入非非,罗马人坚信丝绸是中国人用一种特殊的树叶织成的。但古罗马科学家老普林尼想到蚕蛾,他在《自然史》中说“它们就像蜘蛛一样织网,而这些网就成了一种女人使用的奢侈布料,被称作“丝绸”。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丝绸技术在中国南北的扩散,势必也会传播到境外。朝鲜最早获得养蚕技术,西域、印度和日本也陆续学会了蚕丝技艺。公元522年,东罗马帝国也成功获得了桑蚕卵并开始了桑蚕的养殖。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不仅开始生产丝绸,而且随着武力扩张,还将蚕丝生产传播到了整个地中海地区。从非洲到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丝绸业方兴未艾。
稍晚一些的十字军东征进一步使丝绸技术扩散到西欧。特别是君士坦丁堡的丝绸织工到意大利之后,意大利的丝绸产业平地而起,成为一个具有近代工厂特点的新兴行业。14世纪时就已经出现拥有4000个纺锤、并以水力为动力的造丝厂。1472年时单单佛罗伦萨市就有84家作坊,以及至少7000名纺织工人。根据经济史学家桑巴特的记述,里昂丝绸工业创始人维亚尔的一座厂房里就有46部织机。17世纪中叶,里昂有一万四千多架织机在开工,而丝绸行业也喂饱了该城三分之一的人口。在1341年的波洛尼亚,巴赫萨罗建立了一个机械化丝织厂,“由雷诺河水带动的大型机器能迅速地纺捻出4000根丝线,从而很快完成4000个丝织工的工作。由于使用水力,纺出的丝既结实又漂亮。他们每年出产18万磅丝绸,……其中大量的是双股丝线。”
中国失去丝绸技术的垄断之后,依然保持着无可匹敌的规模优势,继续沿着丝绸之路向欧洲和近东输出高质量丝绸。但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古老的丝绸工业首当其冲,在廉价的棉纺品冲击下,丝绸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机械缫丝代替手工,蒸汽动力代替了人力;接下来,人造丝开始取代蚕丝。对现代人来说,丝绸更多是作为一段历史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而古老的丝绸之路也一度成为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期待重新焕发生机。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中国丝绸 世界商品 织造技艺 丝绸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