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施暴有理”有悖文明底线
所有人都有必要凝聚这样的文明共识:暴力应该反对,无论它以什么名义;戾气应该谴责,无论它以什么形式
“激发人们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引起注意的方式”。这句传播学名言提醒人们,如果认知方式是混乱的,那么事实即使再清楚明了,价值判断也会陷入模糊。
最近由“火锅店服务员热汤浇顾客”事件引发的争论,就是这样一则案例。浙江温州某火锅店的一位女顾客,在要求加汤时和服务员发生争执,遂被后者用滚烫的火锅高汤兜头淋下,致全身42%的皮肤被烫伤。本来,事实经过清楚、是非分明,暴力无论如何都应受到谴责,这是基本的价值判断。然而,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却有不少为“暴力”辩解甚至叫好的声音。这比暴力本身更可怕,这种“同情施暴者”心理值得警惕。
“傲娇被汤浇,不就吃个火锅而已吗,装得自己在五星级饭店一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吃个饭还要喊经理、发微博”“食客刁难服务生,你有钱任性,我没钱敢要你命”……或是认为顾客颐指气使,受害是罪有应得,或是认为服务员属于“弱势群体”,施暴是情有可原。
这些偏激的声音,并不让人感到陌生。“马加爵案”刚刚发生,有人刻意渲染“弱者的悲情”;周克华犯下连环杀人案,有人美化为“弱者的反抗”。认为弱者“施暴有理”,是其中的一贯逻辑,其内在道理是:因为施暴者处于弱势,所以暴行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哪怕触犯法律也在所不惜。
诚然,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是人性中“不忍人之心”的自然流露;不时发生的“我爸是某某”等仗势欺人现象,给了这种“无原则同情”更大的想象空间。但不问是非、不分对错地滥用同情,则走向了极端和反面,容易让“标签思维”左右事实还原,让“情绪宣泄”取代价值判断。“弱者”身份值得同情,但“弱者”标签不是暴力的通行证、免责的挡箭牌。
违法者受谴责、施暴者得惩罚,是法治的基本底线。否则,任何一个自认为命途多舛的人,都可以光明正大地作奸犯科,公共秩序与原始丛林何异?最初的不幸,再大的冤屈,也不能为伤害他人、报复社会制造正当性。
因此,当我们看到“强”与“弱”的新闻时,不妨先问一下是与非、黑与白。弱者施暴而不受谴责,是对文明的践踏、对暴力的纵容。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助长“施暴有理”的社会心理。有人在评价此事时说,“淋的不是你啊”,其实揭露出一个朴素的道理:暴力一旦泛滥,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受害者?同情是同情,后果是后果,法律是法律。无原则地同情弱者,与无底线地纵容强者一样,都与法治思维相悖,都无助于理性精神的生长。
“为暴力辩解”恰恰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还缺少理性平和、友善待人的氛围。在“微博约架”“成都女司机被打”“爱国青年被打”等事件中,理性对话付之阙如,一言不合则拳脚相向,既加深了社会撕裂,也降低了每个人的安全感。当暴力而不是对话成为解决分歧的手段,那么我们栖息的这个社会,将陷入怎样一种对立、无序和混乱?因此,所有人都有必要凝聚这样的文明共识:暴力应该反对,无论它以什么名义;戾气应该谴责,无论它以什么形式。
我们应该具备“有话好好说”的素质,用理性去管控分歧,避免诉诸暴力;也应提升“就事论事”的能力,用客观去还原事实,避免主观先行。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反对暴力 戾气 文明共识 “服务员热汤浇顾客”


夏威夷火山周边已有19条裂缝 不断冒出有毒气体
阿尔及利亚诞生世界最大草莓派 长度近50米
“巨型发光人偶”亮相沈阳
巴勒斯坦“灾难日”巴多地再现冲突
世界最大无轴式摩天轮正式投用
中国医疗队获赞比亚政府“医疗合作勋章”
国家京剧院推出优秀武戏展演
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举行免费开放日活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