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负债脱贫”岂能是长久之计?

2015年09月02日 14:36 | 作者:艾锐平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记者近期在江西省部分贫困村调研发现,由于一些扶贫项目补助标准偏低、所需配套资金较多,一些贫困村推进扶贫项目的配套压力较大,“负债脱贫”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道路、饮水安全、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贫困村的集体经济不少都是名存实亡的“空壳子”,无力偿还这些债务。(9月1日 新华网)

  全面建成小康日子越来越近,新一轮扶贫攻坚号角在各地吹响。党员干部下乡担任“第一书记”,成为了贫困村发展的“领头羊”,“要致富、先修路”,各种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在一片大好形势面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缺钱成为了第一道“拦路虎”,大修大建带来巨额负债,“负债脱贫”导致“拆东墙补西墙”方式时有发生。显然,这并非扶贫的长久之计。

  坊间有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无论是修路、改水,还是建学校,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可政府的“钱袋子”并不富足,一方要钱,一方没钱,导致供需矛盾难以解决。但是,政府没钱,工作不能落下,“负债脱贫”也便成为许多地方的首选之策。

  其实,要发展,要建设,谁都缺钱,谁都可能欠账,但这不应成为一些地方大肆负债的理由。比如,吉安市遂川县珠田乡大垄村,修路欠下70万,修水利欠下30万,危桥改建还欠20万……一个仅有2000人的村子,还未脱贫,却先欠下了100多万的债务。村里没钱,这些欠账由谁来还?恐怕无人会来埋单,反而给社会稳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在笔者看来,要扶贫当地政府拿出必要的资金,是少不了的。根据当地政府经济状况,适当予以补助,而对于下村帮扶的干部,应该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争取资金支持。同时,扶贫必须针对当地贫困实际,切忌“千篇一律”,原封不动“照搬”其他地方脱贫模式,一定要“接地气”,让当地能够自身“造血”,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细流。要敢于创新思路,不局限于传统发展模式。

  最为关键的是,扶贫还得务实,多考虑现实问题,切忌“拍脑袋”做决策,盲目牵着群众鼻子走。要详细了解贫困家庭的情况、收入来源、致贫原因、脱贫措施等,勉励贫困群众要增强脱贫脱困的信心和主动性。坚持精准施策、因户施策,切实把帮扶工作做实、做细,不让扶贫政策成为“空中楼阁”。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负债脱贫” 扶贫 “第一书记” 现实问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