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中国梵钟何以漂泊至韩国

2015年09月11日 12:59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首尔9月11日电通讯:中国梵钟何以漂泊至韩国

  新华社记者姚琪琳 冮冶

  在位于韩国仁川市立博物馆的院落中,安放着3座分别来自中国宋元明时期的大型梵钟。原本应悬挂在中国寺院里供信徒诵经祈福的梵钟为何漂洋过海在韩国仁川安了家?这背后有何历史渊源?近日,记者一行专程来到仁川市立博物馆,试图探寻这些流失中国文物背后的故事。

 

  多件流落异乡的中国文物

  提起这些文物还要从一个电话说起。8月底的一天,记者意外接到一名热心韩国记者的爆料。电话中,他告诉记者在仁川市立博物馆珍藏着几件来自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物,是半个多世纪以前被日本人带来韩国的。

  记者在韩3年多,从未听说这样的事。经商议,我们决定前往仁川一探究竟。

  仁川市位于朝鲜半岛西海岸,是韩国著名港口城市。朝鲜半岛历史上许多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按照导航指引,记者一行来到仁川市立博物馆。原来这座博物馆与朝鲜战争期间美军仁川登陆纪念地仅一墙之隔。说来惭愧,记者曾多次带朋友来纪念公园参观,却并不知道附近还藏着一段与中国有关的史话。

  走进博物馆小院,记者一行很快在院落一侧发现了这3口硕大的中国铸铁梵钟。尽管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这3口梵钟依旧通体发亮,钟身上的铭文清晰可见。记者注意到,为保护文物不受风雨侵蚀,馆方特意为大钟修葺凉亭为其遮风避雨。

  据梵钟前的指示牌介绍,最大的一口梵钟高约2.5米,口径约1.49米,顶部塑造的双龙盘首形象栩栩如生,据推测为宋代时在河南新郑县制造。另一口梵钟年代稍晚,高约2.4米,口径约1.53米。钟壁上刻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等铭文,钟顶部同样塑有双龙盘首造型,据推测是元大德二年时在河南省汝阳县铸造而成。第三口体积稍小的梵钟高约1.4米,口径约81厘米,据推测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河南省商丘县铸造而成。每口钟前都有韩文和英文介绍,其中两口分别来自宋代和元代的梵钟还被选定为仁川市指定文物。

  在中国的名刹古寺里,高悬的钟往往是庄严的法器,人们在钟体上刻下祈愿铭文,寄托着一种精神和期待。可以想象,当年这些梵钟一定是寺院里最重要的器物之一,寄托着一方信众的祝福。然而岁月弄人,它们却被阴差阳错带到了异国他乡。

 

  梵钟何以流落韩国

  3口体形巨大的中国铸铁梵钟为何会漂洋过海来到仁川?记者来到博物馆问讯处,希望得到更准确的答案。起初,博物馆工作人员以为我们是普通中国游客,热情接待了我们,并找来一名负责解说的阿姨为我们讲解。阿姨说,除了这3座铸铁大钟外,博物馆内还有几件来自中国的文物。这番话,让我们着实兴奋起来。但当我们表明记者身份时,解说阿姨立即提高了警惕。“希望你们不要对我说的话录音,也不能随便对这些文物拍照”。

  经过一番沟通,阿姨才放松警惕,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记者,除了大钟,仁川市立博物馆里还藏有来自中国明代的青铜观音菩萨坐像以及清朝的两个香炉等。而这些中国文物的由来与日本人侵略朝鲜半岛的历史密不可分。

  上世纪初,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1940年前后,日本人在仁川富平地区建立一座陆军兵工厂。1942年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最激烈时,战略物资奇缺,为了战争需要,日军不仅在朝鲜半岛、甚至还从中国搜刮来大量铜铁类文物运到兵工厂。然而还没等日军将这一批文物熔化成铁,日本就于1945年8月宣布投降。

  光复后的韩国百废待兴,正在筹建仁川市立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李女士无意中在富平兵工厂的废墟里发现了这几件中国文物。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这些中国文物成为仁川市立博物馆里最珍贵的藏品之一。

 

  日本侵略中韩的历史罪证

  仁川市立博物馆展示教育部部长裴晟洙告诉记者,仁川市立博物馆建馆以来,虽馆址几经变迁,但一直将这几件中国文物视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妥善保存至今。他表示,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时期,许多文物被日军搜刮后毁于一旦。这些战争时被日本人掠夺到韩国的中国文物,因此也是日军侵略罪行的见证。每当有参观者来访时,解说员都会特别介绍这些中国文物的由来。

  随着参观者不断增多,有些韩国民众知道了这些有特殊经历的中国文物后,也讨论过是否应让文物回家。对此裴晟洙表示,此前,一家收藏了韩国文物的中国博物馆曾与馆方联系,希望交换文物。但馆方认为,这些文物既然是在仁川被发现,有其特殊意义,因而希望它们还是能留在博物馆内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站在3座梵钟前,心情久久难以平复。现在的仁川,早已看不到日本殖民统治的痕迹,唯有这些当年的遗物仿佛在静静地向游人讲述着往昔的故事。对于深受相同历史伤痛的中韩两国民众来说,它们承载着同一段沉重历史。(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中国梵钟 漂泊至韩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