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GPS定位环卫工真是个馊主意
近日,江苏如东县环卫处南区60余名环卫工人每人领到一个“白盒子”,根据要求他们上班必须佩戴。“据说这是GPS,用来监管我们工作的。”此举引发广泛关注。有环卫工称感觉不自在,也有市民表示这是对环卫工的不尊重。当事部门解释称,该设备为便携式定位终端,是为了实现智能环卫管理的一种手段。
用上了高科技,不等于科学管理——这就像电脑算命再有趣,也不能申报科技创新一个道理。给环卫工人发个GPS的“白盒子”,看起来是管理者的“家务事”,却在舆论场引发一片吐槽声,客观地说,这里既有民意对前期多地苛待环卫工的情绪性反弹,更重要的,还是这种貌似高大上的管理路径,确实存在诸多悖谬与荒诞之处。
在医院,只有危重病人才需要不间断被医学监测;在社区,只有嫌疑分子才需要24小时被治安控防。环卫工上班又不是卖身,需要随时随地被看不见的“技术之眼”盯梢着吗?雇主不是地主,员工不是长工。封建年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早已在现代劳动法律关系中成为翻过去的一页。依法管理的边界,是以不伤害劳动者合法私权为限。据称,“这是主管部门为了监督我们上下班迟到、上班聊天等,要求天天带,否则要被罚钱。”单位的上下班制度、奖惩制度,外人自然无可置喙,但不许环卫工聊天,时刻监控其路线轨迹,这似乎过于偏离了人性的轨迹。道理很简单:如同“术业有专攻”一样,各行各业有差别迥异的工作状态,环卫工人日晒雨淋披星戴月,不是在车间,不在办公室,工作的清苦与相对的自由,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大热天,街边小店招呼环卫工喝杯凉茶,难道也算“工作违规”?
要承认,GPS是个好东西。只是,管理若是患上了“GPS依赖症”,好技术就容易办坏事。第一,就算抛开“贴身监控”的合法性不谈,这样的“白盒子”,健康不健康,也需要正视与考量。眼下,儿童定位手表还有辐射之争呢,那么,这个“定位终端设备”的安全性,恐怕需要更严谨的论证与更科学的说明。第二,真正最需要GPS来监控定位的,不是千辛万苦的环卫工,而最当是疏漏多多的公车及公职人员。比如这几年,有关以GPS反“车腐”的呼声很高,各地建成的系统也不少,但,有几多城市公车敢装GPS、又有几多装了GPS的公车敢把轨迹监督权交给民众?该定位的不好好定位,却在环卫工身上打主意,难免有避重就轻、本末倒置的嫌疑。
在诗歌里,我们喜欢这样歌唱他们,“当你轻撩起城市的面纱/让整座城躺在你的掌心/这时的城市是你的/街巷是你的/清脆的鸟鸣也是你的”。那么,在现实里,我们就不能诅咒他们、怀疑他们、藐视他们。管理环卫工是正当的,或者说,也不是每个环卫工都是“城市英雄”。只是,管理得有人性的逻辑,对待这个本已亏欠多多的群体,他们青春不再、他们保障有限、他们身份低微——多一点人文手段、多一些人本情怀,也许比敌意十足的GPS定位,更抚慰人心,更让人觉得城市不似机器般冰冷。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GPS定位 环卫工 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