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 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
原标题: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
新华社记者王琳琳
晋北高原,连绵起伏的芦芽山如同往常一样迎接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的到来。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耸入云天的发射起竖架上,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正静候着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
北京时间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发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搭载20颗技术试验小卫星从这里奔向苍穹。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不仅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一箭多星”的新纪录,也填补了我国多星载荷快速入轨发射能力的持久空白。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又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平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芦芽山谷腹地,是中国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火箭卫星发射场,至今已成功发射“海洋”“资源”“实践”“创新”“开拓”等系列科学应用卫星。记者所在的观看平台距离发射场不远处的高坡上,虽然云雾尚浓,但火箭发射平台仍可尽收眼底。
20日,岢岚县天气晴好,对于能抵抗中雨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来说“发射窗口”正佳。发射场指挥大厅内气氛凝重,120台电脑前科技人员各守岗位,密切关注着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前各项参数的准备情况。
连续36个小时未合眼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总指挥张卫东,镇定从容地站在指挥大厅的正中央。时而抬头审视最前端超大液晶显示屏上的各项数据参数,时而叮嘱相关系统负责人沉着冷静、准确执行相应操作。
上海航天八院803所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周如好端坐在屏幕前,布满血丝的双眼紧紧盯着测控站点实时传来的数据。此刻,500余项火箭控制系统参数是他最大的“牵挂”。“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快到了!”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转眼间,时钟已转至7时整,此时距离长征六号发射升空只剩下最后1分钟。太阳已从芦芽山后露出头来,朝阳铺满了半边天,挺拔的长征六号稳稳矗立在起竖架上,蓄势待发。
7时01分,1号指挥员正式下达倒计时10秒口令,指挥大厅及观看平台上的人们瞬间安静下来。
“10、9、8、7、6、5、4、3、2、1,点火!”话音刚落,只见火箭底部火光燃起,越燃越旺,而后火箭腾空而起。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佳表示,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无毒、无污染、发射准备时间短等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快速发射的任务。
随着世界卫星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1吨以下的微小卫星层出不穷,使用中国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其运载能力将面临严重浪费。如何避免“大马拉小车”的问题,研制经济、灵活、便捷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势在必行。
对此,张卫东介绍,长征六号开创性地实施了一系列全新设计方案。其中,“三平测发”的模式首次应用于长征六号的发射。所谓“三平”,即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采用该测发模式可极大破解火箭短周期快速入轨的难题。
为了实现把卫星又快又好送入太空轨道,在过去6年时间里,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研发人员夜以继日地围绕这颗新一代运载火箭竭尽全力,技术难度之大、任务要求之高、研制进度之紧前所未有。
当长征六号发射成功、精准进入预定轨道的消息传来,上海航天八院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副主任设计师常娟的眼睛湿润了,“6年了,长征六号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非常非常激动,这是每一位航天人的骄傲。”
骄人的成果是耀眼的,但前进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据了解,目前,在长征六号研制的基础上,上海航天正抓紧研制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打造长征六号升级版,形成系列化产品,为中国宇航发射提供多样化选择,“十三五”期间,长征六号升级版有望实现首飞。(完)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 一箭多星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